而立之年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0: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2 17:28
【条目1】先秦时期,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提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里的“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
【条目2】“而立之年”已经成为对三十岁的一种常见称呼,它代表了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成熟的阶段。
【条目3】在使用“而立之年”这个成语时,它通常作为定语或状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到达三十岁的年纪。
【条目4】“而立之年”是一个偏正式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而”字不能误读为“ěr”,且不能写作“儿”。
【条目5】“而立之年”的英文翻译是“thirty years of age”,直接表达了这个年龄段的意思。
【条目6】“而立之年”这个成语没有特定的感情色彩,是一个中性的表达方式。
【条目7】在成语“而立之年”中,“而”字是关键部分,它指示着这个成语的结构是偏正式的。
【条目8】例如,在句子中提到:“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在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这里用“而立之年”来形容歌德在三十岁之后更加努力,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条目9】“而立之年”与“三十而立”是近义词,都用来指代一个人三十岁的年纪。
【条目10】关于“而立之年”的成语故事,源自孔子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表达了他对自己在三十岁后立下志向,以及在后来的岁月中不断追求和传播仁政的感慨。
【条目11】在孔子的时代,宰予作为弟子,在孔子表达感慨之后立即过来安慰他,体现了孔子教育下的弟子们对老师的尊敬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