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0: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23:26
古代中医典籍对海浮石的特性有着深入的探讨。在《本草拾遗》中,海浮石被描述为在江海之间经长时间泡沫凝聚而成,因其质地柔软,犹如水沫,故有此名。它被提及用于磨皮去垢,因其咸寒特性,具有润下作用,能入肺经以除痰热,止咳并软化硬结,对于上焦痰热的治疗尤为显著,同时还能治疗淋病。
《本草衍义》进一步阐述了海浮石的药用价值,将其比作肺的象征,强调其咸寒之气,对上呼吸道的痰热有显著的降火和软坚效果。它不仅用于清肺热,还被用于治疗由痰凝聚成的咽喉问题,是化痰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所学的《药品化义》则强调海浮石的降火、软坚功效,特别指出其能有效降解热痰、软化顽固痰块,因其体态轻浮,专攻心肺上焦的病症。在咽喉部位的消化凝结物中,海浮石被列为不可或缺的药物。
海浮石化学组成有颇大的出入。一般是由铝、钾、钠的硅酸盐所成,亦即以 SiOz为主要成分的类似玻璃组成的矿物。 因多采自海水,则亦可能含有氯、镁等海水中存在的物质。石花主要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的镁,铁及酸不溶物质。浮石 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2~7厘米,有的可达20厘米。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粗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