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头天晚上还在会客的斯大林,次日离奇中风,他到底经历了什么?_百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0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8:11

斯大林不会想到,这将会是自己在世上的最后一顿晚餐。在晚餐开始前,他还是一个受人景仰、威武霸气的一国之君;

然而几个小时之后,他却会以一个手无缚鸡之力、任人宰割的凄惨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并在几天后猝不及防地撒手人寰。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他在生前又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呢?本期为大家讲述一代伟人——斯大林之死背后的故事。

1953年,苏联军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统帅——斯大林在突发脑溢血后与世长辞,享年74岁。如今距离他的逝去已近70年。

在这漫长的悠悠岁月里, 历史 早已对他的是非功过做了详尽的点评,唯有他的死亡原因,迟迟没有被盖棺定论,甚至成为中外 历史 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焦头烂额的辩论话题。

而这一切的起源,都要从1953年2月28日说起。

那天是个星期六,斯大林兴致大发,邀请了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贝利亚和布尔加宁这四个跟他亲近的政治局委员,来到克林姆林宫聚会。

他们一行人热热闹闹地看了电影,并在随后一同前往斯大林位于孔策沃近郊的别墅享用晚宴。

晚宴上他们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尤其是斯大林,他当晚的状态极好,甚至因着心情愉悦的缘故还小酌了几杯。

就在这样的推杯换盏下,这场晚宴来到了尾声。见时钟已经指向次日凌晨的四、五点种,颇觉尽兴的斯大林才结束了这场聚会,并把客人们送走。

而在此期间,他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的迹象,除了略有醉意外,一切如常。随后他便回到自己的房间歇息。

别墅里的值班员知道斯大林的作息习惯与常人不同:他经常白天睡觉、夜间工作,临近中午才起床也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而一旦他睡醒,便会拉动自己床边的绳子,以此召唤服务员进入房间,为他奉上洗脸水等其它洗漱需要用到的东西。

起先他们对斯大林没有在“特定时间段”里起床的情况不以为然,以为他是前一晚睡得太晚的缘故。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左等右等都没能等到那个“铃声”的召唤时,便觉得不对劲了——这种时候怎么样都该醒了吧?

可即便如此,都还是没有人敢前去一探究竟。原因无他,斯大林的脾气实在是过于暴躁。

尤其作为他的贴身服务员,他们在面对斯大林时经常都是如履薄冰、胆战心惊;

甚至在面对他所下达的指令时,更是一副如临大敌的态度,唯恐因为些许的行差踏错而遭来他的雷霆之怒。

在这样的极度畏惧下,他们茫然无措,只得打电话给昨天前来赴宴的高官们,想请他们定夺。

因为此事事关重大,所以贝利亚、赫鲁晓夫、马林科夫和布尔加宁很快便赶到了现场。他们安排了一个警卫员,以送邮件为由,去往斯大林的房间。

自觉倒霉的警卫员战战兢兢地敲门进去,壮着胆子喊了几声,却始终没有等到回音。

他又往里走了走,却看见斯大林倒在地上——他得了很严重的中风,甚至到了右手瘫痪、双腿失去知觉、无法说话且心脏和呼吸活动都出现严重障碍的地步。

见此警卫员赶忙叫人一起,把斯大林抱到了旁边的小沙发床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不经意地看到了斯大林摔碎的怀表,上面显示的时间是凌晨六点半。

这就意味着斯大林在凌晨回房间后不久,便已经成为这副模样了,他在地上足足躺了十多个小时才被人发现!

闻讯前来的贝利亚等高官,在目睹这一切后,命令在场的众人都要对此守口如瓶,并警告他们绝对不能将斯大林的情况宣扬出去。众人纷纷称是。

紧接着,贝利亚等人便以要开机密会议为由,遣散了围观的众人。

随后荒诞的一幕就出现了——这些昨天还在宴席上与斯大林推杯换盏、以兄弟相称的人,在面对眼前急需救助的斯大林时,却并没有采取任何的积极措施。

相反,他们是在漫长的七八小时以后,才吩咐人找来医生诊治,因而让斯大林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如此消极又可疑的应对方式,不免让人对他们的目的浮想联翩。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是非常戏剧性的一幕——斯大林突患中风后,平日里跟他亲密无间的几位高官朋友,无一人为他找来医生进行救助。

反而在长达七八个小时的时间里,漠视他的痛苦,并放任他自生自灭。他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矛盾,因而做出如此有违人伦的行为?

1953年3月2日,中风二十多个小时后的斯大林终于迎来了医生的救治,然而一切已是无力回天。

医生诊断他是“因为高血压和动脉粥硬化引发左脑半球出血”,并说他的死亡无可避免。

然而与发生在斯大林身上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边的苏共高层不间断地开会。

他们丝毫不关心生命垂危的斯大林,而是一门心思把注意力放在他撒手人寰后,所空出来的那一大块权力蛋糕上。

在一众狂热的人中,又以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对此最为积极。

他们推翻了此前在苏共“十九大”时,斯大林所拟定的那份主要领导名单。随后,这些主要的领导职务就成为了他们的囊中之物。

贝利亚主导了苏联内务部与国家安全部的合并过程,并任命自己为部长会议内的第一副主席兼内务部部长;

马林科夫抢夺了斯大林部长会议主席的头衔,因他深知这个头衔在苏联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眼见着两个同僚都得偿所愿、一步登天,赫鲁晓夫也不甘示弱,他宣布自己要出任“第一书记”——他把此前被斯大林所废除的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换了个名,随后挪为己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名叫莫洛托夫的人,他在这次热火朝天的会议中也是收获良多:他的妻子曾因发表支持犹太人的言论而被斯大林迫害,甚至连他自己也因此被剥夺了外交部长的身份。

杀妻之仇和夺权之恨,斯大林两样都占了。如今这种情况于莫洛托夫而言,无疑是双喜临门——仇人如今生不如死,行将就木;

他也在此次的利益分配会议上得以官复原职。

会议结束以后没多久,斯大林便撒手人寰。他的女儿阿利卢耶娃目睹了他死亡的全过程,称他在最后时刻里严重缺氧,脸色都因痛苦而扭曲变形,甚至到了无法辨认的地步。

她还说父亲的垂死挣扎非常剧烈,但大家都帮不上什么忙,只得眼睁睁看着他窒息而亡。

就这样,一位影响了人类 历史 进程的枭雄人物斯大林,在1953年3月5日当晚,以一个屈辱的形象与世长辞。他的“斯大林时代”也彻底终结于 历史 的滚滚车轮下。

3月6日,苏联官方正式对外宣布斯大林的逝世,并称他是死于高血压所引起的脑溢血和胃出血。

“病逝”的观点在斯大林刚去世时还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可两个多月以后,“斯大林死于谋杀”的小道消息就陆续传了出来,最后逐渐成为当时 社会 里的主流观念。

经调查,原来是斯大林的长子瓦西里和小女儿阿利卢耶娃,率先提出了父亲是被谋杀的言论。

不仅如此,阿利卢耶娃还在后期撰写了一本名为《写给孙辈的书》。

她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斯大林被谋杀的原因,并列举了诸多事迹加以佐证:例如贝利亚等人在事发时的见死不救和拖延治疗;

例如斯大林死后,贝利亚那“难以掩饰的狂喜”表情等等,这些都成为她眼中有关父亲死于非命的“铁证”。

内容曝光后,她便获得了大量民众对其主张的“谋杀论”的支持。

那么斯大林是否如他小女儿阿利卢耶娃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是死于谋杀呢?

那些支持“谋杀论”的人,除了认为以贝利亚为首的政治局委员们态度消极具有嫌疑外,更是以他们当中的一员——赫鲁晓夫的亲自见证为重要依据。

在赫鲁晓夫的回忆中,他称斯大林刚病倒时,贝利亚就毫不客气的对其发脾气、辱骂和讥笑,用词的诛心程度“简直叫人听不下去!”

而官复原职的莫洛托夫,也声称自己曾听到贝利亚说过“我把他干掉了”的话。如此一来,贝利亚的嫌疑指数便直线上升,成为这部分人心中杀害斯大林的“罪魁祸首”。

而对于另一边认为“病故说”更可靠的人而言,他们虽然并不否认贝利亚的重大嫌疑,但认为他最多只是有贼心、还来不及下手。

因为在他们看来,斯大林的晚年生活过得并不 健康 ,而这或许就是造成他患病并最终死亡的原因。他们对此的依据,是从斯大林的秘书——鲍里斯.巴扎诺夫口中而来。

他说自己跟随斯大林有很长时间,发现他从来都不运动、还毫无节制地抽烟喝酒,且作息也极度不规律。

再加上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斯大林还出现过严重的心律失常和血管痉挛等疾病,因而他最后的病发身亡似乎就显得不那么让人意外。

鲍里斯.巴扎诺夫还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斯大林因为自己年轻时所犯下的杀戮太多,所以晚年时老是以为有人要害他,为此他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不但经常加固他住处里的防御力量,同时还对一切入口的东西都高度警惕。

他甚至怀疑上了医生。多年来他从不让专家给自己看病,就算是生病了,也坚决不接受正规的治疗,而是依靠一些偏方和药丸来解决。

参与救助斯大林手术的医生曾说,“斯大林在病倒前,从未求助过任何医生。”甚至在他偌大的别墅里,“连存放必须药品的急救药箱都没有。”

斯大林的随身人员也证实说,早在病发前,斯大林就时常出现头痛欲裂的症状,但他宁愿因此而影响工作,也“顽强地拒绝一切系统治疗,甚至连最基本的体检也不做。”

因而这么多年,没有人知道斯大林真实的 健康 情况,也因此就没有办法对他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和调养。

而斯大林对医生的怀疑,到后来甚至发展成迫害的地步——在病逝前夕,他制造了一起臭名昭著的“克里姆林宫医生案”。

当时,多疑的斯大林觉得所有医生都是潜藏的敌人、蓄意谋害他的危险分子,所以他在没有任何证据支持下,诬陷了包括自己私人医生在内的一大批医学界的泰斗人物,并将他们都下在了监里。

而他如此憎恶医生的态度,也就致使他的警卫们在目睹他病发后,不敢擅作主张的去请医生前来救助,最终延误了他的病情,导致他无力回天。

对此,很多人说他是“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最后,对于斯大林死亡的真实原因,中外始终是众说纷纭。

对于后世的我们而言,随着“斯大林时代”的远去,和在当年与此事相关的人员的相继离世,真相也就成为了那难以捉摸、可望而不可得的稀罕之物。

它被湮没在浩瀚的 历史 中,成为了无数未解谜题中的一分子。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