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

浅谈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

时间:2024-07-08 来源:世旅网
浅谈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8-28T13:58:01.9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作者: 李远辉

[导读] 摘要: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当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50

摘要: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当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相关部门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应当更加清醒认识大数据的重要性,采取更好形式采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共享大数据、利用大数据,确保国土空间规划更科学、更完备。 关键词:大数据;空间规划 引言

我国国土规划种类繁多,现已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编制大约在90种左右,然而正由于这些复杂性的规划类型,我国国土规划职能混乱,许多内容极易出现冲突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看来,为了应对现有的问题,我国政府应当尽心尽力,根据各种问题利用巧妙的解决办法来实现。 1国土空间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多数规划职能分工不明晰

根据我国现有的土地空间发展历程来看,一些部门在土地规划设计上存在差异性。其一,由于国土空间规划长时间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各种规划职能混乱不堪,所以,在国家和省级层面,逐渐形成了三大局面,分别为: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二,我国对于土地的各级规划缺乏应有综合管理,各级之间合作不良。国土空间规划急需专业性的编制管理,但到目前为止,政府所参与的规划发展仅限于经济社会发展,对空间发展的概念较少,这不仅使土地空间规划职能不清晰,也会影响各层之间的协调性。 1.2土地空间规划实施体系有待完善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在层级间的土地空间规划上仍处于落后的状态,规划实施与法律管理体系有待健全。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规划类型都是围绕编制、实施和监督三种机制来执行的,这明显缺乏科学的决策和制约体系,人民的参与量尤为不足。若是这样发展下去,大众对土地空间规划了解不彻底,只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随着城镇规划类型的逐渐增多,政府的审批范围必须随之扩大,而这也违背了政府在土地空间管理改革上的大方向,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大前提,因此,政府应当完善土地空间规划体系制度,进而促进规划的有效发展。 2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是一种超大规模的数据集合,它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涉及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集合的整体,需要统筹考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城市区域条件等各种要素,从而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产业发展重点、城市环境容量和空间发展规模作出预测和控制。传统的规划技术手段停留在小数据的模式上,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样本的画像,大数据改变了这一模式,通过集成各类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可以对城市空间和居住在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进行时空化的画像和长期跟踪,通过各种标签识别全面了解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并预测发展趋势。 3大数据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建议

3.1创新行政体制,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发展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横向和纵向的层次性,在编制中应将发改委作为直属的领导机构,统揽全局的工作,并制定可行性方针策略,确保规划的有序进行。在发改委的工作引领下,我国政府可再设置一个部门,其主要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协调和处理其中的矛盾冲突等问题,避免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期间,部门可采取公示、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来寻求广大人民的意见,这不仅促进了公众的参与度,也加强了公众对我国政府的监督。

3.2大数据提升了国土空间资源利用监控力度

以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确权登记为基础,综合数字影像、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融合政务、企业、网络等数据,能有效建立全面覆盖、全程监管、上传下导、实时预警的国土空间评估监测系统,实现对自然资源和空间用途的精准管控。自然资源领域涉及土地、规划、林业、海洋、测绘、矿产管理等工作,大数据能应用于资源监管的各项领域。例如,利用大数据建立智能地质资源调查体系,能够快速采集地质数据,及时发现地质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利用卫星遥感及数字影像数据,能快速发现土地利用现状,及时了解实际用地功能、建设体量与规划用地功能、规划土地建设体量的差别,充分有效评估土地开发强度,及时发现违法违规用地图斑的情况并进行治理等;利用大数据建立森林资源监控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时与定期监测森林系统的发展状态,形成智慧化的林业管理体系等。

3.3扩展了规划公众参与

规划以提前安排的形式,在具体的空间资源发生利用之前对各种社会需求进行协调,既保证各群体的利益得以实现,也保证社会公众利益得以体现。公众参与是社会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充分体现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重要一环。当前,公众参与机制仍然很不完善,公众参与被限定在规划公示等特定环节,公众反馈意见与建议的渠道有限,难以真正实现参与规划,使得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同时,规划的组织编制部门难以真正听见群众的声音,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使得偶有出现新的规划出台和实施反而公众的幸福和满意指数下降的情况出现。大数据能对社会行为进行广泛的记录,可以客观体现公众行为、观点言论、思想智慧。例如,当前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为公众、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搭起了广泛交流的平台,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平台主动进行信息公开,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同时在平台全面收集公众意见,对公众思想、行为进行发掘,提升规划决策分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4建立完备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要想建立完备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就必须强化由上而下的空间规划体系,在纵向上完成沟通的职责,并从顶层来客观的引导基层实施政策,做到分工明确、有法可依。下面就从三点来进行阐述。1.纵向衔接。国家级和省级在规划上需注重宏观与战略性,向大众展示国家的整体目标以及一些原则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进行引导。市级规划的职能主要是负责上下层沟通协调,不仅要结合国家、省级所提出的特色性规划方案,也要针对城镇具体的情况发展来整合。2.横向协调。规划的横向协调应与法律法规保持一致性,既要做到带

有层次性,结构清晰,也要使各级分工明确,有着统一的标准。对于主要的功能区规划而言,应带有战略性等指导思想,并借此作为横向层面中的顶层规划机制。3.坚持三条底线。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政府要时刻确保重点,坚持维护耕地线、生态线和城建线,这不仅是实现“三规合一”的基础,更是各项规划的首要目标。因此“三规合一”在执行的过程中,必须制定三条准确的底线,然后其他规划便在此架构下逐一调整。倘若遇到越过底线的情况,必须追究责任到人、到单位,并按照法律规范秉公处理,方能实现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和经济稳固发展的目标。 结束语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改革,是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政府只有真确地认识到大方针的方向,方能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实际价值性与科学性,才能适应新时代下的发展特征,进而推动整个国家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孙雪东,杨昔.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创新[J].中国土地,2016(06):16-19. [2]陶跃中.利用规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J].中国土地,2015(02):52-53.

[3]田志强,赵雲泰.建立空间规划体系的战略构想[J].国土资源情报,2015(01):3-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