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索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3-04-14 来源:世旅网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室管理模式,从创新实验室的组建和资源利用、开放性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创新团队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管理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是齐鲁工业大学电气学院电子工程系的两个工科专业,都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对这两个专业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求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要与社会接轨,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建立创新型实验室,探索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

电子系目前已经开放了部分实验室,但是从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还存在些问题:(1)实验室缺少一个明确的阶段性或长期性的培养目标。学生只是进入了实验室,但至于在实验室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规划,还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不知道或不明确自身如何学习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发展的速度。(2)学生之间缺少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有些学生在日常开放实验室里的学习往往处于独立作业的状态,尽管遇到难点问题时相互之间也会有交流或探讨,但同学之间的协作配合的能力锻炼不多,这就使得在一些大的设计或竞赛中需要分工合作时效率比较低。(3)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造成由于部分学生毕业或离开实验室而使个别已掌握的开发技术知识成果流失。因此,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和运行机制迫在眉睫。

本文主要从实验室培养的角度来谈一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吸引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对于电子信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能力。培养这两方面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就是实验室。如果学生不进入实验室,只是单纯的凭借对电子设计的爱好独立进行创新项目的设计难度很大。一方面个体学生很难拥有一些价格比较贵重的电子测试设备,如示波器、信号源以及各类测试仪器等,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设计的开展,所完成的系统可靠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创新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小电子制作或普通实验,设计内容本身综合度和复杂性一般会很大,设计的开发手段往往不止一种,交叉性学科的知识也比较多。单个学生限于个人知识资源和能力难以完成水平较高的创新设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把对电子创新设计感兴趣的人才聚集到实验室中来,这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成员之间可以优势互补,使个人能力能较快地增长,也能通过成员之间日常的互助,培养他

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组建创新实验室。从本科二年级开始,选拨一些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进创新实验室,进行重点培养。学生可以找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到实验室进行设计制作,也可以参与实验室老师的项目。每个创新型实验室既配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又配有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很过硬的指导老师,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既充分发挥了主观创造性,又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而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也实现了实验设备的最大化利用,避免浪费资源。

在操作上,“创新型实验室”的可按照如下流程进行:选拔出来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学生选择课题并给出设计方案——实验室教师审核并完善方案后,批准学生开始设计——学生依据方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完成作品——学生提交结题报告及作品,进入下一题目。

2 探索实验室管理模式,完善开放实验室日常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建立

当创新实验室建立以后,采取全天候开放的形式,学生可以随时在里面学习,因此其日常的管理和运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长期安全的使用率,节省再建设费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开展创新团队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1)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每个开放的实验室都要求有一名实验室老师专门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除此之外,在已经加入实验室团队的人员中选择有责任心的同学作为老师的管理方面的助手,负责安排打扫实验室的日常卫生、管理实验设备的借用、保管实验室里的一些资料、调度实验项目之间的协作、管理实验室的用水、用电、防盗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确保实验室的在安全用水、用电的情况下正常运转。

(2)完善开放实验室的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实验室开放的重要支撑条件。实验室实行开放后,由于学生不按规范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由于实验室人员众多,出现问题后损坏责任很难界定。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障设备的完好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从而保障实验室开放的顺利实施: ①实现实验室人员仪器专管制度,尤其是大型设备和贵重仪器一定做到专人管理、责权清晰;②使用人员严格登记制度,学生借用设备时一定要填写借用表,归还时,实验室老师必须进行验收,对于违规操作造成仪器损坏的一定要追究责任。

3 依托各类电子类大赛,加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培养

当学生进入实验室,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考虑依托电子竞赛和智能车大赛,成立创新团队。每个团队的学生都有专门的老师带着,分配相应的任务,这样带着任务学习,效果会更好。

在创新团队的建设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3.1 建立严进严出的选拨制度

学生首先要经过指导教师的初步筛选才能加入创新团队,经过一段时间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后期各种项目或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没有达到指标要求的即被淘汰,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公平学习和竞争,同时也可以源源不断补充新鲜血液。

3.2 任务导向式培养机制的建立

努力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进入创新团队以后,学生就有了明确的任务,带着任务去锻炼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这些任务主要包括教师个人项目中的部分任务,各类电子设计竞赛,学校第三类创新实验等。

3.3 实验室创新资源传承模式的建立

实验室创新团队或人员的交替是在竞争淘汰的基础上进行建设,采取以老带新、新老组合的技术储备管理方式,这样可以让新进成员尽快掌握已有核心技术或方法。应用技术的掌握采用阶梯型培养模式,比如把单片机作为硬件开发学习的基础,逐步掌握DSP、ARM等设计技术。根据个人特点,熟练掌握其中一到两种,提倡个人特长的发展,避免面面俱到。

3.4 提倡因需学习,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自我学习

创新设计的内容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根据实验室目标及任务要求,积极吸引自动化、电气、测控技术等外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实验室,不断丰富实验室学科专业交叉背景,促进专业技术融合。

4 结束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长期目标,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挥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宏斌.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29):175-176.

[2]鲍吉龙,傅越千,楼建明.电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改革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12):76-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