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及提升训练》(含答案)

时间:2023-07-23 来源:世旅网
 第1首 野 望 [唐]王 绩

诗歌原文

诗歌赏析

这两句以平淡的叙述,写出了在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举目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四望,一种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笔白描的描绘。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金黄的秋色,起伏山峦中只剩下落日的余晖,描绘了一幅宁静、凄凉的画面。

这两句描绘山野归家的生动场景,句中驱”“返”“带”“归”的几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个动词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萧瑟、宁静。一静一动的描写,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 这两句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在现实中找不到相识相知的朋友,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那就只好用典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诗歌主旨:这首五言律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文学常识:王绩,唐代诗人,号东皋子。

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景中含情。2.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跟踪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1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C.颔联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牛群、猎马等,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D.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彷徨心情和无所事事、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3.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运用了相同手法的一项是 (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用典)

第2首 黄鹤楼 [唐]崔 颢

诗歌原文

诗歌赏析

首联写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

此地空余黄鹤楼。

憬与寻常江楼的反差,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无限感慨,也为下

黄鹤一去不复返,

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铺垫。

2

昔人已乘黄鹤去,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颈联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为写眼前所见。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里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尾联以“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同时又和首联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诗歌主旨:诗人通过写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文学常识:崔颢,唐代诗人。

写作特点:1.意境开阔,气魄宏大。2.虚实结合,富含情韵。3.自然洒脱,剪裁匠心。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C.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

3

茫茫的忧思之情。

D.传说杜牧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3.下列诗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第3首 使至塞上 [唐]王 维

诗歌原文

诗歌赏析

“单车”是说随从少,轻车简从。“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诗人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情绪,情绪是从“单车”

属国过居延。

二字引发出来的。

单车欲问边,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以“征蓬”“归雁”自比,诗人像蓬草一样“出汉塞”,像“归雁”一样“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茫茫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调;“直”表现了孤烟之高;“长”表现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黄河的杳无尽头;“圆”表现了落日之低之大。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大漠中壮阔雄浑的景象,是这种感情升华慷慨、悲壮、豁达

萧关逢候骑,

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这两句流露

4

都护在燕然。 出诗人对都护的赞叹,也表现出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

诗歌主旨:本诗叙写了诗人出使时沿途所看到的苍凉奇特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所产生的慷慨、豁达情怀。 文学常识: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写作特点:1.融情于景,虚实结合。2.雄浑遒劲,逼真传神。 1.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以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人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作者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作者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3.下面诗句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2分)( )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D.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5

第4首 渡荆门送别 [唐]李 白

诗歌原文 渡远荆门外,

直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来从楚国游。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山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水的动感,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远远望去,仿佛流入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诗歌赏析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了傍晚的风景。天边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出了黄昏的风景。

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诗歌主旨:作者通过描绘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深沉的思乡之叹,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写作特点:1.构思巧妙,脉络清晰,波澜起伏。2.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瑰丽。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途中路过的地方、将要前往的目的地和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宏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尽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句的用语着字,也独

6

具匠心。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雄健,形象奇伟、瑰丽,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思乡的名句,对这两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可怜故乡的水,是它把我的小船送到了万里之外。 B.诗题中的“送别”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C.“万里送行舟”的“送”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故乡之水一路送我远行,越发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D.作者见到新奇的景色,全然忘了身在异乡。 3.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离开蜀地到楚国漫游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B.颔联描写了山势与流水,“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原野位置的变换和水奔腾直泻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C.颈联描写映入江中的月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霞变幻,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D.尾联紧扣诗题“送别”,采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因为可怜自己而不辞辛劳,送行万里的深情。

第5首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诗歌原文

诗歌赏析

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远景。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早春西湖的轮廓:“初平”写春水新涨,略与岸平;“云脚

水面初平云脚低。

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孤山寺北贾亭西,

7

“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了一幅早莺争占向阳的树枝和春燕啄泥的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动态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初春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此起彼伏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似问非问,使诗歌更具情韵,也表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的喜爱之情。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早春的妩媚动人;“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初春的生机盎然。

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春日钱塘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诗歌主旨: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的无限喜爱之情。动静结合

文学常识: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1.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具有画面感。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2.对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3.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8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4.与本诗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诗歌原文 诗歌赏析

结庐在人境, 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而无车马喧。 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问君何能尔? 此处用了设问。先“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心心远地自偏。

远”二字,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 这两句以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 “见”字用得极妙,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悠然见南山。

相映衬,融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山气日夕佳, 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飞鸟相与还。

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一样,悠然自在。此中有真意, 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已忘言”。“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不应该汲汲于名利,而应该回到自然欲辨已忘言。

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勃勃生机!无须说出来。

诗歌主旨:诗人以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表现了自己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9

文学常识: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写作特点:1.情景相融,意境深远。2.语言朴素,结构严谨。

第6首 饮 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得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景、情、境、理的自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所构成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本诗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居所若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意,而这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3.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

10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言语之间透露出诗人的自豪与自足。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上是写飞鸟晨出夕还,实际上是说人亦当返回自然,回到质朴的状态。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恬淡自然。

第7首 春 望 [唐]杜 甫 诗歌原文

诗歌赏析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再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形成强烈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溅”字运用拟人手法,把诗人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与愁

来。“感时”“恨别”都凝聚着诗人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连三月”写出战争之久,“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了诗人久盼音讯而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强烈

“白头”为愁所致,“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

可见愁的程度之深,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

诗歌主旨: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用山河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文学常识: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写作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意境深沉。

1.对首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凄凉痛楚。

11

B.一个“破”字,一个“深”字,对比强烈,令人满怀信心。

C.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不堪,草木一派凋零。面对现实,怀念过去,令人绝望。

D.山河破败,草木凋零,国不再是国,城不再是城。满眼荒芜,满腹寂寥,令人毛骨悚然。 2.对尾联中“搔”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对国家复兴的殷切期待,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B.表达了愁苦难解的心情,生动形象,给人以画面感。 C.反衬出诗人由激动转为悠闲、平静的心情。 D.刻画了诗人超脱现实苦难的博大胸怀。 3.对诗的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统在题目的“望”字中。诗人视线由远而近,视野由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诗人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本诗先写景后抒情,既写到了国之残破之痛,又写到了家之离散之悲,层层叠加。 C.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景,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满离情。感情逐层递减。 D.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4.与本诗感情基调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第8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 贺

诗歌原文

诗歌赏析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

写城内的守军,此处城内的守军与城外的敌军形成对比。

12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诗歌主旨:这首诗通过对一场惨烈战争的描写,表现出将士们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立功的壮士情怀。

文学常识: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

写作特点:1.意象新奇,想象奇特。2.设色鲜明,对比强烈。3.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寒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13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沉重,“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3.对这首诗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表现了出来。

B.“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借代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D.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4.下列对本诗的艺术特色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意象新奇,想象奇特。 B.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 C.运用视觉和嗅觉,侧面烘托。 D.有神有形,动静结合。

第9首 赤 壁 [唐]杜 牧

诗歌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

14

诗歌赏析

战戟折断沉入沙中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诗人从反面落笔。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

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

诗歌主旨: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三国赤壁之战,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文学常识: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后世称“杜樊川”。

1.对诗歌的前两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文做铺垫。

B.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一支折断了的铁戟,经过一番磨洗,鉴定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C.折戟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慨。

D.“认前朝”又进一步引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奠定情感基调。 2.对诗歌的后两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是议论,也是全诗最精彩之处,作者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

B.这两句反映出作者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解。他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偶然性。

C.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二乔”入魏暗喻东吴战败,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

D.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心中“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B.这是一首咏史诗:前两句借“折戟”而引出兴感;后两句又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反映战争的结果。

15

C.“东风不与周郎便”说的是历史事实,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才改变了东吴的命运。 D.本诗含有告诫唐朝的当政者不要有侥幸心理之意。

4.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作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第10首 渔家傲 [宋]李清照

诗歌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诗歌赏析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的图卷。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为全篇奠定了基调。

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在幻想的境界中,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诗人借用庄子名句,展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传达出与命运抗争的心愿。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诗歌主旨:这首词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光明的追求。

文学常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写作特点:结构新颖,浪漫豪放。

16

词人在现实中难遇知音,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B.“我报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C.“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和对理想的向往。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有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B.“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C.“谩”,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才不遇,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地交代了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

D.“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虚到实,形象愈壮伟,境界愈恢宏。 4.下列对李清照在词中体现的形象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17

A.从“殷勤问我归何处”即可看出作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可见她是一个极易满足的人。 B.从“路长日暮”可看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可见她是一个落魄的词人。

C.从“学诗谩有惊人句”可看出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之情。可看出她是一个空有抱负,但无法实现理想的无奈词人。

D.从“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看出词人豪放不羁的一面,可看出她是一个乐观的人。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