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像树的年轮,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像厚重的书籍,积淀着城市的文化。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历史街区,才能延续西安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留住城市的根。在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往往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在很多时候,在追求经济利益和保护历史文化的较量中,最终结果是推土机获胜,一些具有不可再生的文物价值的历史街区或建筑就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烟消云散。
经历过千百年的风雨之后,西安的很多人文历史街区通过改造之后,在新的时代仍然散发着勃勃生机和新的活力。 书院门古文化一条街
书院门街是西安著名的历史街区,从南门至文昌门,街道全长570米,这条街周围,西有著名的湘子庙、宝庆寺塔,街内有明代陕西最大的学府\"关中书院\",东有碑林、卧龙寺等。两端有巨型仿古牌楼,街道两边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玩字画、文房四宝、青铜器、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及珠宝等。新整修后的书院门街道中央清一色的仿古式小铺一字排开,售卖各色手工艺品,剪纸、皮影、古埙、耀州瓷、字画、刺绣、玉器等等,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游人更喜欢在这些小铺前流连观赏,\"淘\"自己喜爱的物件。整个文化街富有浓厚的历史味、文化味,浸透了浓浓的墨香。 北院门回坊风情一条街
从西安市中心钟楼向西100多米、穿过鼓楼门洞,就进入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区内有大小形态各异、年代不一的10座清真寺,约2万名回民\"依寺而居\",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惯。西安著名的北院门\"小吃一条街\"、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中国三大城隍庙之一的西安城隍庙都在区内,以汉族和回族为主的多个民族于此居住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回民街在西安,绝对是一个标志性的地点。到了西安的游客一般都不会错过回民街,不光是因为街道两旁大量的美食店铺,更是因为这条街道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走在街区内,随处可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穆斯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小店,由回民经营着各种民族服饰、工艺品、回民小吃等,具有浓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来游客尤其是国外游客的喜爱。每到夜晚,这里更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来自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尽享美食和民族风情之乐趣。 保护与开发
西安的历史街区:传递千年古都之神韵
西安是一座具有3100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使西安拥有一批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诸多著名旅游景
观以及独特的市俗风情、民间艺术、街巷民居等现实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展古都风貌、促经济发展,是摆在西安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西安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曾遭遇过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尖锐矛盾的困扰,如前几年百年督军老宅的拆与不拆的问题等,几乎每一次涉及文物保护的城市改造工程,都会在政府部门、开发商与专家学者、普通市民之间引发激烈的争论;也曾发生过令人遗憾和痛心的事情。近些年来,政府文物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历史文化建筑及街区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
为保护街区的历史风貌,西安市政府从1991年就开始对历史街区内的部分街道进行改造。1997年,挪威首相和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签订了一个中、挪合作的协议,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西安回民历史街区的保护。由挪威出资500万元,国家科委和陕西省、西安市给予一定的配套资助和支持,共同启动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荣获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化觉巷125号院落就是这次中、挪合作保护、维修的成果。这座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小四合院,如今依然是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可以说是西安保护最好的历史街区,已成为一个能够体现西安文化特色、黄土文化、
书院门是西安第一条仿古文化街。书院门因明代建立
于此的关中书院而得名。关中书院在明清两代一直是陕西地区的最高学府。为还给中外游客一个古色古香的书院门街,碑林区先后投资430万元,对建筑立面、牌匾等进行整治,拆除违法建筑1500多平方米,对宝庆寺塔、关中书院、书院门牌楼进行点亮;区政府实行了搬迁,同时禁止机动车辆进入。从而形成了集旅游、观光、购物于一体的西安市第一条历史文化步行道。
据了解,今后碑林区还将以大南门为中心,开发湘子庙、宝庆寺等长期闲置但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景点。湘子庙街、德福巷古建街与书院门古文化街、三学街和骡马市商业步行街连成一体,贯穿湘子庙、关帝庙、
宝庆寺、关中书院、碑林博物馆、魁星塔、卧龙寺等众多景点,形成一个高低错落、四周呼应、动静和谐,儒、释、道、伊斯兰宗教文化浓郁的立体式中心旅游区。
莲湖区则提出了依托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皇城中心旅游区的规划设想。区委书记史南征表示,\"十一五\"期间围绕旅游业,莲湖区将集中开发建设以历史街区为依托的皇城旅游中心区和以丝绸之路起点为依托的丝绸之路国际公园。为了达到对历史街区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目的,\"十一五\"期间,莲湖区将在这一区域重点实施\"大唐气象复兴工程\"、\"邻里回坊更新工程\"、\"步行网络建构工程\"、\"文化商业振兴工程\"和\"'住下来体验'工程\"五大工程。
这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为延续西安文脉、展示西安民俗文化、促进西安旅游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为了保存古迹遗存供人参观游览,更重要的是保护城市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留住城市之根和文脉。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得好,不仅不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负担,反而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历史街区城市之魂
走进一座城市,你若想触摸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感受它最真切的气质,必须走进它最富代表性的、纵横交错于城市中的古老街巷,在那些老旧和沧桑的建筑和街区间,沉淀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蕴藏着浓郁的民俗风情。行走间,你会徜徉在那时光流转的小巷,仿佛穿越历史时间的长河。
没有了历史街区,就如同割断了历史文化的血脉,历史文化名城也就失去了时间厚度,失去了自己的城市个性;城市的\"文脉\"断了,古城就成了无根之城。然而,在城市建设大规模发展的今天,国内一些城市无视自己悠远的历史和个性文化,在城市重新规划的大笔一挥下,在大拆大建之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少了最能代表自己城市特色的历史街区,多了各地风格雷同的现代新区,此类事情在全国并不罕见,众多城市正有失去城市记忆的危险。一个缺乏特色的城市,充其量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体而丧失了由历史文化铸就的人文精神。高楼美厦,宽街大道,激光霓虹,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但倘若缺少历史文化,缺少人文精神,再
高的楼,再宽的街,也无法弥补这种文化精神的缺失。在欧洲最繁华的城市中,你会找到保持着最古老原貌的街巷,那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和文明。就如同你到北京旅游,必会去天坛、地坛、前门;到天津旅游,必然会去逛天津的古文化街一样,只有在那些地方,你才会真切地体会和感受到当地历史和民俗文化的精髓。 相关链接
在2002年7月3日公布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古城墙以内区域的北院门、三学街、竹笆市、德福巷、湘子庙街区为历史街区。
北院门街区东至社会路、西至早慈巷、北至红阜街、南至西大街;三学街街区东至开通巷、西至南大街、南至城墙、北至东木头市,其街区内的建筑应当保持传统庭院式格局和建筑风格。
竹笆市、德福巷、湘子庙街区的临街建筑,应当保持、恢复为传统建筑风格。
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和西安清真大寺[图文]
中广网 2005-06-28 12:50:16
庭院深深深几许——西安化觉巷125(现232)号院落
中广网西安6月24日消息(记者雷恺) “十三朝古都”西安是我国穆斯林最早居住的地方。而紧邻西安市中心钟鼓楼广场的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则是西安最能体现古城风貌的回民传统居住区。不久前,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工程从15个国家的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从西安市中心——钟楼向西走100米左右、穿过鼓楼门洞,就进入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这里曾经是隋唐皇城所在地,唐朝末年以后成为普通市民的生活区域。从公元十世纪,也就是北宋时期,回民开始在这里不断聚居、繁衍、扩展,他们环清真寺而居,逐渐形成了以回民生活为主,具有独特建筑、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特点的历史街区。历史街区内有10座年代不一、大小各异的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化觉巷清真大寺。走在街区内,随处可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穆斯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商业网点,民族服饰、工艺品、清真副食、餐饮店和回民小吃店扑面而来,著名的“贾三灌汤包子店就在其中。40余棵古树点缀其间,再加上不远处的钟、鼓楼,令人仿佛步入了历史的深处。
老宅——人诗意的栖息地
目前,这里是西安城区内现存最大的传统住区,总面积约54公顷,人口大约有6万,其中回民人数占三分之一,有2万多人。
由于街区处于西安市中心地带,是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近年来,街区内的传统建筑不断被拆毁,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传统民居大多也年久失修。许多院落没有上下水系统,生活十分不便。再加上许多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增加营业面积,自建房屋活动频繁,这些自建房屋多为2——5层楼房,施工简单粗糙,不仅没有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反而严重破坏了历史街区的环境和景观。
为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方便回族群众的宗教、日常生活,保护街区的历史风貌,西安市政府从1991年就开始对历史街区内的部分街道进行改造。1997年,挪威首相和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签定了一个中、挪合作的协议,其中有一个内容就是西安回民历史街区的保护。由挪威出资500万元,国家科委和西安市、省上给一定的配套资助和支持,共同启动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
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张西元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从1998年起步,由中、挪双方专家经过前后4年努力,按照协议维护了极具特色的3个四合院。在当地回民坊上起到了很大的震动和示范,回民坊上的居民纷纷来参观学习,说,政府出面给私人修房这是从来没有的。我们还由西安市政府出面,把化觉巷的道路进行了整修本来没有上下水,有了自来水到户、排水到户,以后在也不会泥泞。”
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奖牌
荣获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奖的化觉巷125号院落就是这次中、挪合作保护、维修的成果。这是一座已经有200多年历史的标准的小四合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提起政府出资给他修院落的事,信仰伊斯兰的老宅男主人安守信老人至今十分激动:“这是件大好事,凭我的经济实力——我是个教书的,恐怕这辈子修不起这个房。感谢我们政府,当然也感谢挪威国和挪威人民对我们的支援。”
安守信老人说,这次维修不仅是方便了自己的生活,也给居住在街区内的广大回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修这个房屋以前,别说我们家,就是我们门前这个街,都没有上下水。污水都是用担挑着倒到外边下水道里面。吃的水也是到一个专门水站用担挑回来。通过这次维修也就把上下水问题解决了,不论是从我们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包括日常生活都方便多了。从各方面讲,通过这次维修不止是维修我这个家、和街道配套设施的建设,都加深了宗教信仰、宗教活动的方便,群众生活的方便,而且国际友人参观也方便,各方面都有好处。”
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街区化觉巷内,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元年,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后经宋、元、明、清的几次重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楼台亭殿布局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的具有明清风格的巨大古建筑群。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有机统一,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国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进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经过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还新增了不少与寺院风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西安的穆斯林大众称赞说;“人民政府把我们的化觉巷清真寺重修的比过去新建时都好”。赵朴初先生曾称赞化觉巷清真大寺说:“就保护而言,西安清真大寺不仅是伊斯兰教的第一,也是全国宗教建筑保护的第一,在世界范围内也应是数一数二的”。
德高望重的西安清真大寺阿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马良骥对记者说:“过去这个清真寺做礼拜的人只限于本地区,现在世界各国的穆斯林都来、全国各地的穆斯林都来。(现在)道路有些变化,过去穆斯林开玩笑说,这个地方叫‘化觉’,文化的‘化’、觉悟的‘觉’,老一辈的人把‘化觉’叫‘滑脚’,就是下雨的时候滑脚。去年铺了些石条,进行了柏油马路的补修,有许多变化。我想今后的变化还会大。”
目前,中、挪合作的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规划范围——街区中心部位的16.6公顷的保护已经告一段落。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的保护还远没有结束,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张西元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完成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的总体规划,它呈现给我们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将是一个能够体现我们西安的文化特色、黄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区,里边有传统的伊斯兰的小食品、还有他们传统工艺的餐厅、旅游产品、有旅游景点。大清真寺经过整修维护、周围的环境经过改善以后,将会更好的起到旅游示范作用。传统的四合院将更加体现回、汉交融的建筑特色。它的绿地面积、它的公用面积、它的宗教活动面积将得到扩充,要满足每一个当地居民的生活、宗教活动和他的工作、出行的要求,以及现代生活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要求。但又保留了古老传统街区的面貌。
经过改善的宗教活动(场所)就更具完善性。使这个区域从生活质量、从城市总体功能的配合、基础设施的容量都能得到满足,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又体现出我们古城的古老风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