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汤成难小说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汤成难小说

时间:2022-04-12 来源:世旅网
小说专题训练----汤成难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高原骑手(节选)

汤成难

八月到来的时候,嘉措已经能够骑着扎日去放羊了。

这一切都是慢慢发生的,嘉措甚至记不得扎日什么时候迈出的第一步。嘉措没有给扎日系上缰绳,也不需要扯嚼子,他只要两腿轻轻一夹,后脚跟碰一碰,扎日就知道跑起来了。他们逐渐熟悉了草原上每一条恣意的溪流、每一棵倔强的梭梭柴、每一块裸露在外的孤傲石头。他们会在水花飞溅中穿过沟底的河流,再飞奔到远处的属于他们的噶玛坡上。噶玛坡非常安静,风从坡上刮过,只留下凉爽。嘉措看书,或者发发呆,扎日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啃草。远处,有人在骑马,有人在赶羊,却与他们毫不相干。

躺累了,嘉措便绕着山坡走一圈。这个低矮的却有着明显分界线的小山坡恍若嘉措的领土。他想起曾在书上看过的故事,那个一天看四十三次日落的小王子。嘉措想,噶玛坡就是他的星球吧?但是,他一点都不孤单,因为他有扎日。

比赛快要临近时,嘉措带扎日去溪边洗了个澡。草原上的中午已经非常炎热,热气蒸腾在草地上空,远处被日光灼出一片空茫。嘉措先把自己的衣服脱下,再将扎日牵到浅水处,嘉措制作了一只简易的舀子——由半只皮球和一截木棍构成。水从扎日的脊背流过,像长着小脚丫似的,在它黑黑的毛发上奔跑,小脚丫经过之处,毛乖顺地贴在皮上。扎日充分享受着这舒服的时刻,在水中一动不动,任其摆布。

嘉措想起扎日年轻的时候,由阿木乎的那辆皮卡送过来,也是在傍晚,嘉措原本和多吉玩捉迷藏,多吉又悄悄溜掉了,不见踪影,留下嘉措孤零零一个人。扎日从皮卡下来的时候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它的身材壮硕,全身乌黑的毛像南方丝绸一样光滑。扎日抬头叫了几声,像是打招呼,又像表示某种不屑。这些年,扎日一直不太合群,处处显得格格不入。嘉措还记得扎日被鞭打的那次,转场时,它故意将身上的重物甩到地上,几只酥油茶碗摔得稀碎,扎日被阿爸抽了好几鞭子。

这个下午,有关扎日的记忆像闸门一样打开,嘉措一边洗刷着,一边回忆;一边回忆,一边向扎日讲述。草原上静悄悄的,只有嘉措和扎日的低语,以及水流轻快奔向远处的声音。

他们在太阳落山前回到帐篷,阿妈把牛羊赶进圈里,阿爸正盘腿坐在桌子旁、手里拿着一张羊皮在搓揉。这是一张熟过的皮子,经过搓揉会变得柔软细腻,仿佛丝绸一般。阿爸见嘉措进来,说这是给他做“擦日”藏袍用的,现在还差两张羊羔皮就准备妥当了。羊皮在阿爸紫甘蔗一样粗笨的手指下逐渐软沓,嘉措坐在一侧出神地看着,仿佛那种柔软是从阿爸粗糙的手指里流淌出来的。嘉措将手伸过去,轻轻抚摩着,手指顿时被一种柔滑的感

觉给俘虏。

比赛的日子终于到了,一百多头牦牛参加了这场盛会。牦牛们被精心打扮,长而弯的牛角上系上了各色彩绸,表示夺魁在望。除了那些十二三岁的灵敏体轻的少年骑手,草原上还站满了观战的人。人们身穿藏袍,有的腰上扎了红带,脚蹬皮靴,神采奕奕。在人们看来,这不仅仅是比赛,还是祖毛乃则山下的盛大庆典。

牦牛和它们的骑手都一字排开了,螺号声声,祭坛里煨起了桑烟,发号施令的枪就要打响。嘉措站在起跑线上,看着不远处的终点,阳光正铺洒在这条被两侧的观众簇拥的“道路”上、每一个草尖都变得亮莹莹的。

突然,嘉措看见了远处的噶玛坡,虽然它那么矮小,那么不起眼,但此刻,却像一颗星球正要从草原上缓缓升起。

枪声响了,嘉措腿轻轻一夹,扎日便向前跑去,草叶和泥土在牛蹄下翻卷上来。耳边充满欢呼声,分不清每一缕欢呼该分配给哪一个骑手,或许人们并不是给某个特定骑手加油,而是通过这样的呐喊表达一种兴奋。牦牛们有的向前奔跑,有的还愣在原处,它们不像马,天生就有方向感,或许正是这种愣头愣脑的样子更引起人们的阵阵尖叫和哄笑。

终点处人们挥着彩旗,呼喊着“秀加不、秀加不”(加油的意思)。呐喊声震耳欲聋,风马纸(藏地用于祈祷的物品)漫天飞舞。五彩的旗子就在前方,欢呼声更热烈了,嘉措感觉自己瞬间长高了,变得顶天立地。他看见熟悉的溪水永不停息地向前;看见草地上的牛羊都转过脑袋看向他;还看见阳光从噶玛坡后面照过来,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

嘉措分明感到自己的腿在这个时候轻轻一夹,右脚在扎日肚皮上一碰,以他们惯常的默契,这是向右转弯的意思。果然,扎日偏离了主道,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松软的草皮带着绿草和花朵在他们身后雨点般地溅向空中。人们也发现这个冲在最前面就要夺魁的骑手偏离了方向,发出惊讶和着急的叫声,但嘉措并不去管这些,当然,也管不了这些。这个时候,他的脑海里都是那个晚上的歌声,他从同德县的央扎西舅舅家走向草原的夜晚,分不清是舅舅的歌声还是自己的,歌声悠长,久久回荡在天地之间:

十五的月亮将西沉,是东方的太阳要升起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写嘉措骑牦牛的情景,如两腿“轻轻一夹”、用脚“一碰”,“扎日就知道跑起来了”,意在表现人与牛的默契,突出他骑术高超。

B.文中细致地描写比赛前嘉措耐心地给扎日洗澡,引出了后文的回忆,扎日在洗澡时的温顺与它刚来时的“桀骜不驯”形成对比,耐人寻味。

C.阿爸反复揉搓羊皮使之变得细软,来给嘉措做“擦日”藏袍,这是一种独特的草原文化,意味着一个孩子要经历无数考验才能获得成长。

D.小说结尾写嘉措和扎日在即将夺魁时偏离了目的地,“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是因为往

昔的歌声唤醒并坚定了他的内心选择,意蕴丰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后半部分浓墨重彩叙写牦牛盛会,着力渲染比赛的热烈气氛,为故事发展蓄势,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期待。

B.小说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写景写物生动形象,语言具有诗意之美,展现了高原的地域特色。

C.开赛前阳光铺洒,“每一个草尖都变得亮莹莹的”,比赛中阳光给噶玛坡“镶上了一道金边”,暗示嘉措对比赛的信心。

D.小说用丰富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回忆和现实穿插,拓展了小说的表达空间,展现了一个草原骑手的成长过程。

3.小说为什么反复提及“噶玛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有人认为汤成难小说有着“平淡而隽永”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色冰河 汤成难

索朗老人一早就去了铁悬桥,他要去看看赞斯卡河河面的冰冻情况。一夜过后,冰又厚了一层。这条冰河是查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途径,地处喜马拉雅山下,一年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处于冰封状态。

索朗老人从河谷上来,就定了出发的日子。随后老人又提着一壶酒、一把松枝、几根哈达,踩着积雪爬上山顶寺庙。把哈达献给佛祖,又虔诚地添了供灯,在佛祖前认真磕长头。做完这些,老人走到院里,把松柏枝放进煨桑炉,火苗霍地挺出来,瞬间将松柏枝条化为霭霭烟雾……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他们就动身了。索朗老人、多吉、达瓦、达瓦父亲,四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此行目的是将多吉和达瓦送到县城的学校去。学校还有十一天就开学了,如果路上顺利,需要步行十天,这样正好能在开学前赶到。

大风四起,狂风夹杂着雪珠,平地又升起一片白雾,无法看清脚下。在冰河上行走,每一步都暗藏险情。他们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十天的干粮、木柴、铝锅、水壶、碗、帐篷,蹬水的靴子,以及孩子们的衣物。肩上的背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脚下打滑,尤其是在有坡度的雪上,每走几步就会摔倒一次,滑出很远。每当这时,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两个孩子也跟着一阵笑。

孩子们这一去不知几年才能回来,县城离查村有三百多公里,那里有一个福利学校,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捐赠的。查村附近没有学校,当然,查村的孩子大多是不读书的,他们一辈子在山坳里放羊、割草,过着繁重又简单的生活。

晚上休息的时候,多吉问爷爷,他会在路上遇见阿爸吗?

索朗老人迟疑了下,说,我的小多吉啊,但愿佛祖保佑你。

冬日里的赞斯卡山谷,即使在白天,温度也会在零下二十度以下,四个人的睫毛和帽檐上都凝结了白霜,他们在天黑前到达了峭石湾。水很深,很急,峭壁凸向河面,和冰面之间只有几十厘米距离,给行走造成极大难度。看来只能匍匐前进了,达瓦的父亲趴在冰面上,谨慎地试了试。索朗老人最后一个经过,他匍匐在冰面上,突然想起儿子甲央旺堆了。两年前,甲央旺堆和村里的另一个男人去做背夫了,虽然他们常常几个月都等不到一支徒步队伍,但他们从不气馁,并且相信好日子很快就会到来的。河水汹涌,撞击着冰层,在耳边发出轰轰响声。索朗老人用力挪着身体,脸贴向冰面,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离儿子很近。

太阳一直没露脸,路况越来越差,每个人都不说话,好像字句被冻结在嗓子里。这一天,迎接他们的是一段水路。达瓦父亲与索朗老人分别背起孩子,蹚着冰水慢慢行走。河底乱石嶙峋,湍流裹挟着冰块撞击着脚踝,索朗老人走得很慢、很小心。七岁的多吉虽然瘦小,也有四五十斤了。索朗老人想到他的背夫儿子甲央旺堆,甲央旺堆说每一趟行李都要重达八九十斤,腰必须弓着才能保持平衡。干背夫这一行,既辛苦又危险,但甲央旺堆总安慰说,我们很快就会过上好日子的。

一连几天,太阳都没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

这一晚,索朗老人早早躺下,接连几天的奔波,让他的体力透支太大。他轻轻地翻了个身,脸贴向坑洼不平的地面,这样便觉得自己离儿子甲央旺堆很近,几乎重叠在一起。黑暗中他似乎听到甲央旺堆的喘息,听到他蹚过冰水的声音。身上的背包太重了,压得他喘不上气来。他的脚趾在痉挛,抠不住地面,有几秒钟他一动不动地立在原地,河水从他腿间流过。突然,脚跟被什么刺痛,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他身子一斜,整个人被激流冲走了。

达瓦的父亲正在教两个孩子唱歌,喜马拉雅的歌谣,两串干净又稚气的童声在河水的伴奏下轻轻吟唱:如果血液流过我们的身体,疲惫爬上马背,我们可以像夜晚的星星一样在一起……

是啊,我们可以像夜晚的星星一样在一起。索朗老人慢慢翻转身子,看着黑色帷幕般的天空,繁星闪烁,像无数的眼睛。

这一天的路将是整个行程的最后一段。河水很深,他们担心裤子被河水浸湿,不得不脱掉厚的棉裤,卷起衬裤。河水深处,没有完全融化的冰层浮在水面,冰川融水像是另一种灼烧感,两条腿都似针扎一般疼,双腿冻得发红肿胀。再后来,似乎已感觉不到疼痛,风旋起雪花,迷离了双眼。有一阵,索朗老人的腿似乎失去了知觉,怎么也抬不动,他怔怔地立着,想到这流过甲央旺堆的河水此刻正流经自己。

多吉一动不动地伏在索朗老人的身上,鼻涕在鼻孔口结成冰碴,很痒,但他不敢动弹。

出发前,索朗老人曾对多吉说,我的小多吉啊,你要好好读书咯。多吉问为什么要读书?索朗老人说,读了书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多吉撇着嘴说,我的索朗爷爷,我们现在就过着好日子啊。索朗老人笑了,他摸了摸多吉的脑袋说,我的小多吉,读了书那会让日子更好过啊。

多吉用力皱着眉头,说,可是——

河水慢慢被冰封,冰仿佛是软的,一踩一个深坑。索朗老人裤脚滑落下来,但腾不出手来卷它,裤腿湿沉沉的,等跨过冰河,已经变成刀一般的坚硬。

他们走完最后一段冰面,从河谷爬上堤岸,沿着一条隐约可见的山路向上走。当他们再次回过头来,冰河已经像一条蓝色布带蜿蜒在山谷里。

四个人就这样朝着赞斯卡冰河注目了一会儿,阳光低垂,他们整了整背包,继续上路了。

(节选自《中国作家》2022年第7期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索朗老人出发前到山顶寺庙献哈达,添供灯,磕长头,燃松枝,这一系列情节不仅使故事张弛有度,也展现了老人的心怀敬畏。

B.小说笔触凝练,如“每个人都不说话,好像字句被冻结在嗓子里”,既写出了几人蹚着冰水时的小心紧张,也体现了天气严寒。

C.“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教两个孩子唱歌”,是达瓦父亲热爱生活、开朗活泼的表现,也体现了他与甲央旺堆的不同之处。

D.小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雪、河水等自然景物,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老人穿越冰河时的切身感受,突显了冰河环境的恶劣。

6.关于索朗老人回忆儿子甲央旺堆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央旺堆的背夫工作,艰难、危险且不常有,但他乐观努力,相信好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B.行程的疲累无法阻挡索朗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孩子们的歌声让老人的这种思念更加强烈。 C.“这流过甲央旺堆的河水此刻正流经自己”,河水冲走了儿子,也时时威胁着索朗老人。 D.小说借助老人的回忆多次插入甲央旺堆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写出了甲央旺堆短暂的一生。 7.索朗老人告诉多吉要好好读书时,两人都谈到了“好日子”。两人所认为的“好日子”各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汤成难在谈创作时曾说,“我喜欢这种极致的天气,喜欢极致的景象,喜欢这极致之中的一点纯真和温情”。请你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塘的礼物 汤成难

①下一站是巴塘,这是川藏交界的县城,过了巴塘,便进入西藏。傍晚的太阳仍然辣

辣的,照得道路一阵发白,两侧没什么植被,只有稀疏的紫红色荆棘,荆棘后面竟有些毛色灰黑的山羊。几座低矮的平房,由石头垒成,散发出颓败气息。

②突然,货车一个急刹,车头猛地往前一挫。他摇开窗,伸出脖子,冲外面大吼一声。拦车的是个老太,跑到路中央来了,显然没有太多经验。老太也被吓到了,哆嗦着举起手上的东西向他示意。她编了两条细长辫子,在脑后会成一根,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抱着一件绿色毛衣。她要他帮忙将毛衣捎给她拉萨的儿子——这是他从她含混杂乱的发音里捕捉到的。拉萨、茶馆、吉尔(也有可能叫加尔),除此,什么也没听懂,也不想听懂,因为他不愿帮忙。他已习惯不与人说话,舌头由于长期没有音节的敲击而变得笨拙迟钝。但她并没让开,执拗地挡着车头。

③此时,那件绿色毛衣正躺在座椅上。毛衣是用旧毛线织成的,大概又添了年份,颜色有些灰暗,倒像是秋天的牧场,草色有颓败的萎黄。毛衣很小,极短,针法也不好,坑坑洼洼,一处居然有个蚕豆大的洞,可能是织漏了。胸口处织了一朵花。他把毛衣撑开,从里边掉下一张纸片,巴掌大小,上面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他凑到窗口看,是地址和人名,字太丑了,像小学生写的。他把纸条揉成一团,刚要扔出去,觉得不好玩,便摸出打火机,将纸条点燃,看着火苗将那些字一一吞没。

④到邦达镇时,他还故意将毛衣落到面馆,可又被老板娘送出来塞回给他。再次上车后,毛衣就正式和抹布为伍了。在后来的行驶中,他常拿它抹挡风玻璃上的水珠,擦仪表盘上的灰尘。过亚口的“九十九道拐”的时候,车子化油器被沙子堵住了,他用那件毛衣摁住化油器进气口,增加吸力来疏通油道和进气管;遇上暴风雨,从“通麦坟场”死里逃生后,顺手抄起擦汗的也是那件毛衣;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原本摊在膝盖上的抹布毛衣又自然地被掖在了胸前,身体立即感到丝丝缕缕的温度;玻璃摇不到顶了,他急中生智,将毛衣塞在缝里,顿时暖和多了。

⑤在逐渐温暖的驾驶室里,他突然想起一个曾搭乘过的男孩。从巴塘一直搭乘到拉萨,男孩和他一样沉默,总是一言不发看窗外。夜里,男孩在货车上借宿,睡在两张座椅上,瘦小的身体蜷着,翻身时轻轻地挪,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动。他觉得男孩一定没睡着,但彼此都没说话,狭小的驾驶室里只有他们轻微的呼吸。后半夜下雨了,温度越来越低,他故意将被子拖挂到座椅上,让被角盖在男孩身上。这一夜对他来说感觉很奇妙——是的,奇妙,他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形容。他想起小时候走夜路的场景,常常是天黑后翻过大堤去陪在渡口的爷爷。去大堤的路,两侧种着胡桑,矮矮的,像鬼祟。他总是在最害怕时,听到大堤上爷爷哦哦哦地唤他名字。爷爷是个哑巴,这是他唯一能发出的音节。之后的整个夜晚,都是极其安静的,他也尽量不发出更多响动。现在,他想起那间棚屋,想起爷爷,还有搭乘过的男孩,想起那些格外安静的夜晚。

⑥前边路况好了,他用力踩油门。风在窗外呼啸,篷布、绳索,以及卡在缝里的毛衣,都发出奇怪的叫声。突然,啪——毛衣飞出去了,落向黑暗。踩油门的脚一松,心里动了

一下,像小石块激着水面。他愣了好一会儿,但没有停车,他急需赶路。可是,心里突然有点空,仿佛他这趟拉的仅仅就是这件毛衣。

⑦到达拉萨是在两天后。走在街头,看到一间间茶馆,他突然对吉尔其人充满好奇。他开始一家家地去询问,是否有从巴塘来的叫吉尔的大男孩……

⑧面前的小伙子正冲他笑,牙齿雪白,眼里有亮闪闪的光,像一小团火。我叫德吉。总是有货车司机来这儿找我呢,他们是给我捎东西的。我家人会让货车捎东西来。他们给我捎过鞋,捎过帽子,还捎过糌粑。有一次,给我捎来一只手套,一只左手的、兔毛的,真的,你肯定不信,怎么会是一只呢?我后来问家里人,就是一只,我们的牧羊犬捉住一只兔子,兔子不大,只能缝一只手套,他们等着再捉到兔子缝另一只呢……

⑨从茶馆出来,他的脚步急促了些,似乎有什么着急的事要立即完成。街上到处都是藏式用品,他四处乱转,终于看见一家毛衣店。五颜六色的毛衣挂在衣架上,他在一件绿色毛衣前站住。这是一件草绿色的毛衣,像春天刚刚返青的草原,毛衣很厚实、很宽松,也很柔软。他想,穿上它一定很暖和的。

⑩毛衣紧紧卷着,贴在他的胸膛。特意新添的花,被卷在最里层。拉萨,茶馆,吉尔……他庆幸还记得纸条上的字。他把毛衣往怀里掖了掖,继续往前走。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刻画人物精练老道,譬如对老太“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寥寥几笔的外貌勾画,一位勤苦的劳动者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B.第③段详细介绍了毛衣的相关情况,一方面暗示了这件毛衣得来的不易与珍贵,另一方面与后文的诸多情节形成照应,使行文结构圆融有序。

C.第⑧段的对话式穿插,第三人称里嵌入一段第一人称叙述,灵动活泼;又借德吉自己的话展现了他健谈又快乐的形象。

D.全篇以“货运司机的旅程经历”与“绿色毛衣”这两条线索并行展开情节,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的环境,单调荒芜,是写实,也是货运司机此时内心烦闷、压抑状态的写照。 B.毛衣飞出窗外,司机心里“像小石块激着水面”,说明此时司机对毛衣已由先前的万般嫌弃变得万般珍惜了。

C.家人捎给德吉的东西是普通日常的,有的甚至还是残缺的,但他很开心,说明他家的家庭氛围良好。

D.这一趟巴塘至拉萨的运货之旅其实也是司机自己的一趟心路之旅,虽有波折,终得圆满。 11.第⑤段插入了一段司机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 12.小说标题“巴塘的礼物”意蕴丰富。请结合全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A.“突出他骑术高超”说法错误。原文为“嘉措没有给扎日系上缰绳,也不需要扯嚼子,他只要两腿轻轻一夹,后脚跟碰一碰,扎日就知道跑起来了”,不是为了突出嘉措骑术高超,而是为了突出嘉措与扎日间的默契。

C.“意味着一个孩子要经历无数考验才能获得成长”解说有误,原文为“阿爸正盘腿坐在桌子旁、手里拿着一张羊皮在搓揉。这是一张熟过的皮子,经过搓揉会变得柔软细腻,仿佛丝绸一般。阿爸见嘉措进来,说这是给他做‘擦日’藏袍用的”,揉搓羊皮是为了使其变得柔软细腻,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D.“是因为往昔的歌声唤醒并坚定了他的内心选择”,原文为“他看见熟悉的溪水永不停息地向前;看见草地上的牛羊都转过脑袋看向他;还看见阳光从噶玛坡后面照过来,给它镶上了一道金边。……果然,扎日偏离了主道,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不是歌声唤醒了嘉措的内心选择,而是噶玛坡。歌声是坚定了他的内心选择。

2.C “比赛中阳光给噶玛坡‘镶上了一道金边’,暗示嘉措对比赛的信心”理解有误,从后文“果然,扎日偏离了主道,向噶玛坡的方向奔去”“人们也发现这个冲在最前面就要夺魁的骑手偏离了方向,发出惊讶和着急的叫声,但嘉措并不去管这些,当然,也管不了这些”可知嘉措并不在乎比赛的输赢。

3.①“噶玛坡”是嘉措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他的乐园;②“噶玛坡”是嘉措选择与众不同的人生的启迪者;③“噶玛坡”是嘉措成长的见证者;④“噶玛坡”是精神自由的象征。

4.①文章选取寻常景物,却又赋予其不同寻常的特点,如写溪流的恣意、梭梭柴的倔强、石头的孤傲等,意味深长;②写日常生活细节,如桀骜不驯的牦牛在嘉措手里,不用缰绳、嚼子却能和他配合默契,耐人思索;③写高原少年骑手的传统比赛,面对唾手可得的第一名,嘉措选择了放弃,引人深思;④少年嘉措的小故事,能带给读者更为深远的人生启示。 5.C “也是他与甲央旺堆的不同之处”错,甲央旺堆选择做背夫,渴望过上好日子,也是热爱生活的。

6.D “回忆”“按时间顺序”错。插叙的内容有老人的回忆,也有老人的想象;老人的回忆、想象是在外界环境触发下发生的,是感性的,甚或是意识流的,不可能是按时间顺序的。 7.多吉所说的好日子就是眼下的放羊、割草,和爷爷相与为伴的简单生活;爷爷所说的好日子就是脱离眼下繁重而简单的生活去读书,以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

8.①“极致的天气”是说这里的天气严寒。“极致的景象”是说这里虽环境恶劣,但山川奇异壮美。②“纯真和温情”是指小男孩多吉的纯真和欢乐,如在雪地上摔倒后的“笑”,一天奔波后星空下的“歌谣”,多吉认为眼下就是“好日子”;爷孙两人之间简单又美好的亲情,如爷爷出于关爱对多吉隐瞒了甲央旺堆的离世,为了多吉未来的“好日子”不顾艰难送多吉去

上学等;索朗老人对儿子甲央旺堆的深切思念;甲央旺堆对“好日子”的向往和追求;索朗老人和达瓦父亲之间的相互帮助等。③“我喜欢”是因为这“极致”的环境中依然有“纯真和温情”这么美好的东西在。

9.D“这两条线索并行展开情节,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可知,这两条线索是交错进行的,不属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写作技法。

10.B “变得万般珍惜”说法错误,结合原文“毛衣就正式和抹布为伍了”“他急中生智,将毛衣塞在缝里”等内容可知,司机用毛衣塞车窗缝隙,丢了也未下车寻找,可见对它还没有到“万般珍惜”的程度,顶多是“有点儿在意”。

11.①在原有的单调的公路故事上补充了搭车男孩、爷爷等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这一段回忆充满温情,与前文司机的沉默、粗暴形成对比,凸显了人物温情细腻的一面。③司机与爷爷的相伴体现了亲情的温暖,为后文司机听到德吉说起家人对自己的关怀时心有所动并买毛衣做铺垫。④借男孩与司机、司机与爷爷之间的沉默共性与相互体贴,强调共情的基础不一定是语言,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相惜。⑤这一段也是行文一直以来的快节奏叙事中的一个缓和,使行文张弛有度,给读者一种阅读的舒适感。

12.①母亲给在外的儿子的礼物。母亲牵挂儿子,执着坚定地为儿子捎带礼物,表达深切的母子情深。②司机给德吉的礼物。一路的经历虽然让司机弄丢了毛衣,但他心有所动,最终还是买了一件毛衣给德吉,这是一种无约的内心信义与良善的表现。③德吉母子给司机的礼物。母子间的真情、信赖与德吉的阳光、快乐感染了久闭心扉的司机,让司机回忆亲情,感受温暖,这是一种共情的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