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奇特报纸和一个虚构开幕式
10月9日,广州黄边地区出现了一份奇特的报纸,这份名为《黄边日报》的社区小报以预测新闻的方式,想象了10月9日黄边当地发生的各类情况,下雨、公告、社区调查、跳舞阿姨和居民的矛盾、著名艺术大师到访、艺术展等。更有趣的是,所有的想象后来真的发生了。
一群年轻人近乎戏谑的“制造新闻”中,这一天,黄边地区发生了很多事。
黄边日记:虚构的新闻
凌晨
《黄边日报》“新闻日”的一天是从黄边村东口服装厂凌晨时闯进的一位醉汉开始的。从工人们看来,这个“醉汉”是一个能说一点点中文的白人,“醉汉”在服装厂设计出的是一件色彩鲜艳的袍子。
第二天,这件袍子被不同的人穿着,出现多个“疯狂的艺术家”。
清晨
一些与社区生活有关的离奇事件也相继发生了,包括从时代玫瑰园某户房间里扔下来的天降“飞蛋”和阳台上撒下的“种子雨”。
早上9点,美术馆的门刚刚打开,就迎来了玫瑰园小区当中一位满腹不满的母亲,她
和儿子的照片出现在一篇题为《年幼破坏者攻击时代玫瑰园》的新闻里,她说有街坊拿着报纸来跟她说:“你知道吗?你和你儿子上报纸了!”
这边厢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包括我自己)正忙着安抚这位有点激动的母亲,向她解释这并非一份真正的报纸,并保证将会由美术馆发出一份致歉函;
那边厢黄边村村口的“问题热线”就开始服务了。一处闲置多时的公共电话被设置为一条可供路人使用的公共“热线”,只要直接拨打一个匿名的手机号码,你生活当中任何的问题都将被耐心地聆听和解答。
有几个黄边居民在并非他们日常的工作岗位上实习半天,其中包括到时代美术馆来协助“黄边创意区成立和《黄边日报》创刊仪式”的准备工作。
午后
午后的短暂静谧过后,地铁的黄边站各出口又开始热闹起来。有些过往的常客也许注意到了三位衣冠整洁,都戴着“文明摩托”红缎带的摩托车司机,他们的爱驾也被粉饰一新,吸引着路人去尝试他们的免费搭载服务。
几位住在玫瑰园社区的老人也早早地来到了美术馆大堂,等待展开一趟有中英双语导览的艺术“本地游”,导览员是家作坊的成员之一、艺术家曲一箴。
他带领着一小群热心观众,从美术馆门口一直闲逛到了黄边村村口,途中还提到了国际艺术家明星达明•赫斯特等。路途并不算短,初秋下午的太阳也仍然有那么一点炙热,但无论是走丢的还是新加入的,一路上关于“艺术是什么”的讨论都一直热烈地进
行着。
其间还有一件“黑暗中体会黄边”的旅游项目,让人想起了香港艺术家白双全的《与视觉无关的旅行》,为这个缺乏景色的湖畔和城市化的村庄增添了一丝想象中的诗意。
放学的孩子们在篮球场上拾获了片刻的“运动员梦想”,因为这里有专门从广州体育学院请来的叶教练为他们提供的免费篮球工作坊。
下午
一天当中的高潮“黄边创意区成立和《黄边日报》创刊仪式”就在小区舞蹈队阿姨们的载歌载舞当中开始了,从时代玫瑰园的北门,一大群孩子和家长被彩色礼炮和音乐吸引,自觉地加入到队伍当中,骑着玩具单车和电动车,浩浩荡荡地闯过了美术馆向小区敞开的大门,最后堵在了黄边北路的正门前。
开幕式邀请到了设计央视大楼的“库哈斯”。
一切都按照正常的展览开幕式进行着,不仅有主持人,美术馆馆长“赵子龙爸爸”也发了话,身高惊人的“库哈斯”发表了冗长的演说,顺便颁发了优秀新闻记者的奖状,她也顺便感谢了“党和国家”,甚至有社区里的一位妈妈向“库哈斯”要签名。
策展人解读
《黄边日报》是什么?
如果撇开以上的这些“非正常”事件,《黄边日报》可以说是一份非常像样的“报纸”,
不仅有着毛体书法的标准报头,翻开两页共8大版的页面,还有新闻、政治、经济、旅游甚至天气、娱乐等非常全面的内容,如果你是黄边区域的居民,可能还会发现其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相当熟悉。但认真地坐下来阅读,你又可能会觉得这份报纸有那么一点“不对劲”,那些貌似严肃又正常的标题和文字总是“似是而非”,似乎在模仿着报纸的语气,却在描述着想象中的事实。
《黄边日报》的预报新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富有现实感的想象力。
它的现实感来自二十多人的志愿记者团队在黄边及其周边区域接近一个月的实地探寻和采访,但和普通报纸完全不同,他们用新闻的体裁预测事件,并在10月9日当天让它们一一发生。
种种个人猜想和非客观报道被渗透到一纸“媒体”之上,它成为了某种固化的意识形态的反面,和大部分被称之“当代”的艺术品一样莫名其妙,也和这个位于住宅楼19层的广东时代美术馆一样很难一下子归类和定义。
这群年轻人是谁?
这次活动的策划团体名叫“家作坊”。在西方,这样的日常实践叫“自我组织”和“艺术家自发机构”;在中国,他们不过是在胡同中的小院子阅读、工作、生活和种菜的一群各国年轻人。
2008年的奥运会期间,他们做了一个叫“2008奥运会”的项目,通过与邻里之间的各种类艺术或非艺术的活动,从“做酸梅汤”到“打电子游戏”等等,带动每一位参与者们对北京奥运和中国崛起所投射的“赶超”和“胜利”进行思考。
这需要一种理想主义的平常心,这种零距离和平常心,可能改变的将是每一个与它相遇的人!
《本地居民本地游》
在社区的街道上举办了一场虚拟的艺术游,在肉摊上解读当今最红的艺术家达明?赫斯特的作品,在一个小洞面前,解读艺术家罗伯特?巴里的《黑洞作品》。
《我们要跳舞!他们要安静》
黄边记者走访了在社区里跳舞的阿姨,得知因为唱歌跳舞,在社区中引发了一些矛盾,有些居民认为她们太吵闹,最后她们只能去小区大门外跳舞。阿姨们希望物业能提供一个大一点的空间,既不扰民,又能让社区居民拥有一个可以进行公共活动的空间。
后来,跳舞的阿姨们被邀请到了美术馆,成为艺术展开幕式的一部分。
《你今天坐“文明”摩托未啊》
黄边地铁出口,排着一溜摩托车,被称为“黑摩”,10月9日这一天,他们会免费搭载客人,带客人游览黄边或者去任何地方,号称“文明”摩托。一位阿姨感慨道:“广州创文、黄边创文、摩托又创文,甘‘文明摩托’真系坐得落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