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的高考考点大题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答案: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
诸侯国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华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
各国变法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旧制度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秦国实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条件。
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
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试简述“汉承秦制”的表现、作用和实质
(1)两汉基本上承袭秦朝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对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
政治方面:①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使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②察举制度。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形成,对中央集权不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光武帝对诸侯控制也很严。
又如经济上,两汉实行编户制度。
(2)这些措施有力巩固了秦汉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在解决王国问题的同时,建立起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等。两汉选拔重用大批人才,加强了对地方官僚的控制,有利于两汉强盛局面出现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3)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两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
4、汉朝时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上述结论,并简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表现——实际是一道列举题。
政治:与朝鲜、日本的使节外来;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朝。
经济:铁制生产工具输往朝鲜;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文化:中国先进科技文化传播到欧亚等地。
(二)原因:——实际是提问外交频繁的原因,根据一般的原理不难得出答案。
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政策。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交通)。
5、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方面有哪些异同?在文化上各有哪些反映?这些反映又说明了什么?
解析:注意第一问的时间限制;比较对象的限制;内容的限制(政治、经济方面);政治一般包括政权、阶级关系、治乱、分裂统一等;经济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等。第二问注意“各”字。
(一)不同点: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木兰辞》;南方诗歌多描写爱情。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
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科技文化进一步发(王羲之、祖冲之)
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二)相同点:
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
佛教广泛流行——石窟艺术和宗教画流行。
(一) 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1)两汉、魏晋时期察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导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权地位的形成。
(2)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度。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隋炀帝时期建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期增加录取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制度。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3)北宋乡、省、殿三级考试制度形成定制。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录取名额增加。
(4)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度走向极端。
(5)近代以来。戊戌变法废除八股取士;1905年废除科举制。
。
10、北宋时期的科学技术有何突出特征?其中三大发明得以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什么?这些伟大发明未得以充分利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科技发展情况从动力、环境、机遇等方面考虑。
(一)特点:与有开创性、开放性;领先于世界
(二)条件:
(1)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在隋唐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其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使伟大发明在当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术提出了新要求,促使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唐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促使指南针在北宋时期用于航海。
(4)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这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三)原因
这是由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
11、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必然逐渐汉化?
条件
(1)完成本民族的统一,建立政权,并尽可能使政权封建化。
(2)发展生产,增强实力,特别是增强军力,乘中央政权力量虚弱之时发动进攻,入主中原甚至统治中国。
(3)入主中原后,必须废弃本族落后的生产方式,采取汉族封建化的经济政治制度。
(4)必须联合汉族地主阶级,联合统治。
(5)必须打碎本民族的部落组织,使本族和汉族杂居相处,以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融合。
(6)必须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原因: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方面考虑
18、康乾盛世出现的表现与原因。
答案:
首先,从康乾盛世的表现来看:
政治方面,国土辽阔,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方面,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手工业更加发达,商业较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各族人民联系加强,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对外关系方面,挫败了沙俄的侵略企图,捍卫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这些与以往的历史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应该是值得颂扬的。
其次,深刻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清初调整统治政策,改革赋役制度,废除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宽松,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平定少数民族贵族的分裂与叛乱,打击沙俄入侵,收回台湾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三位皇帝注重个人政绩,励精图治,成为盛世的开创者和维护者;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盛世的真正创造者。
最后;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这种盛世局面只能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回光返照,暗含着衰落与危机。主要表现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冲击并削弱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为维护封建统治,对内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外实行消极防御的闭关锁国政策,这只是封建制度的强心剂;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也在康熙年间产生。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势必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加剧封建社会的统治危机。
34.隋庸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有什么创新?各有哪些进步作用?
答案:
①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加强丁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隋朝甸立丁科举制度.唐朝继承和完善。这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索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隋朝沿用并改革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开始以庸代役,唐朝实行租庸调制,庸不再有年龄限制,这就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使国家得以富强起来。
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农民负担相对减轻。
35.简述唐代中期我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兵制的演变,分析它们各自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共同原因。
答案:
①演变:庄园制取代均田制;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募兵制取代府兵制。
②趋势:从封建土地国有制为主向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发展;征税标准由人丁多少为主向土地、财产多少为主发展;兵源由国家征兵向国家募兵发展,由均田户按规定服役向自由应募发展。
③原因:由于封建经济发展和土地买卖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也无法推行。
36.简要分析唐朝商业市场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并指出当时的市场仍受到哪些限制?
答案:
(1)新情况:城市市场中行业众多,出现了为商贸服务的邸店和柜房;唐朝后期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夜市;定期举行的草市遍及广大农村;来自波斯、大食等国的胡商云集各大都市的市场。
(2)限制:市场仍固定在专门的商业区,与住宅区分开,面积也较小;市场里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买卖时间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
37.丝绸之路曾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运河”。请列举汉唐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并从社会环境、经济重心的变化、技术条件三方面简要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自宋代开始逐渐衰落的原因?
答案:
(1)中国文化西传:①汉朝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②唐朝: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将《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④造纸术传到大食。
西方文化东来: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②唐朝时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
(2)原因:①北方战乱,社会动荡;②经济重心南移。③罗盘针广泛运用于航海,航
海技术的进步。
38.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即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请回答:(1)唐朝出现这种文化繁荣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唐朝的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在政策和制度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案:
(1)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地域辽阔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客观基础;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周、秦以来历史文化的积累,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前提条件。
(2)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制度完备,兴办专业教育;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外来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有利于唐朝文化的丰富多彩。
39.从古代到近代前期,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随着时间的延伸,在空间不断得到拓展的曲折过程。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西周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说十分流行,当时所说的“普天”主要是指哪一空间范围?
(2)汉代时对外交往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试概括其主要表现?
(3)宋代理学家石介的《中国论》中说:“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此话说明了当时中国士大夫什么思想观念?
形成这种观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近代前期,郑观应在《易言•公法》一文中说“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通属之道也。”由此表明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答案:
(1)范围:西周时期“普天之下”指黄河流域地区(中原地区)。
(2)主要表现:丝绸之路;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与西亚、欧洲的友好往来;海上丝绸之路。
(3)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中国)。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4)表明开始抛弃传统的“天下”观念,客观地认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国与国之间平等的思想。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挽救民族危亡。
40.有人说宋代文学的主要基调是“爱国、忧国、悲愤”。试从疆域及民族关系方面简要分析宋代文学具有这种基调的主要原因。
答案:
北宋统一,疆域缩小,如幽云十六州仍归于辽;南宋时,“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疆域更加缩小,与唐代相比,相形见绌,宋人内心抱有遗憾。所以宋
人慨叹国耻国难的作品差不多跟宋王朝同时出现。对辽、西夏和金的侵扰是无力抵抗的,宋的统治者对外政策变得越来越软,采取给“岁币”甚至“南宋皇帝向金称臣”的办法来换取苟安。宋词里所表现的爱国忧国的情绪越来越沉痛、激切。特别是靖康之变后,悲愤的声音几乎成为南宋一百五十年文学的基调。
41.宋元时期我国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主要成就有哪些?试分析宋元科技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指南针和火药广泛使用,并传入西亚和欧洲;沈括《梦溪笔谈》在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郭守敬主编《授时历》比西方早300年。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和元朝的大统一,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宋元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达,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为科技文化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42.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之一在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的加强。简要叙述北宋、元朝、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统治的制度、措施。
答案:
北宋:地方分权(三个机构、军队);元朝:行省制度、宣政院、加强对台湾、西藏地区的管辖;明朝:地方分权(三司)、设置机构管辖边疆地区(奴尔干都司、加强对西藏地
区管辖等)。
43.隋唐、明清(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有何异同?农业发展的相同条件有哪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哪些问题值得今天引以为鉴?
答案:
特点:相同点:①粮食产量大幅提高;②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不同点:隋唐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水利的兴修和工具的改进,南方开始成为经济重心;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作物种类的增多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更加稳固。相同条件: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③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问题:①开发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②人口的过度增长影响经济的发展。
44.概述隋唐和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共同原因。
答案:
情况:隋唐时期: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固定的交易时间,政府管理和商业设施完备。长安、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有很大发展,扬州和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扬州是当时江南物产主要集散地,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有“天下之最,扬为首”的说法。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广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全国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则是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物产。共同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交通发达,南北经济交流频繁。③政府推行有利于商贸发展的政策。
45.简述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答案:
主要特点:①封建经济达到顶峰: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和地区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成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等)②生产关系调整(更名亩,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46.清初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重大的举措?与以往相比,其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
答案:
举措:平定了噶尔丹的分裂活动,控制了漠北蒙古。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派军进入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康熙帝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平定回部叛乱,加强对新疆地区控制。
特点:一是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与加强民族联系和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
49.明清时期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经济形态是什么?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
经济形态:商品经济。
影响:政治上: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走上衰落阶段。
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一条鞭法改用银两收税;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思想上: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文化上:出现了以<红楼梦)等为代表的反映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小说。
50.简述江南地区在南朝、唐朝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答案:
概况:南朝: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技术进步;得到初步开发。唐朝: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生产工具、技术改进;成为粮食重要产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明清时期:生产工具革新;出现地区、行业新的社会分工;出现了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1.唐朝时期的扬州和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试分别概述其原因。
特点: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出现了夜市。
明清时期:苏州丝织业发达(苏州地区蚕桑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扬州——地处运河与长江的汇合处,水陆交通枢纽;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等。
苏州——农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
52.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是中国古代史上并不鲜见的一种历史现象。试从中举出三个事例,并综合分析这种历史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历史影响。
答案:
①例略
②形成原因:少数民族经济、政治发展较快,力量迅速强大;游牧地区环境较为恶劣,物质文化生活贫乏;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先进,对少数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中原地区政权日益腐化,矛盾尖锐。
③历史影响:促使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促进少数民族进步;往往伴随着战争,使生产遭到破坏,给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灾难;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素以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是世界上唯
一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请回答:
(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从开始形成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间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什么?
(2)简要分析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是由哪几方面因素促成的。 (3)用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解释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
答案:
(1)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宋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2)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封建经济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经济交流和联系的加强;开明的民族政策;杰出人物的作用;中华民族凝聚力。
(3)汉字;传统道德;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58、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答案:
(1)产生的社会条件: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资产阶级还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强大。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
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
(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亚洲等地革命运动也起了促进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