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阅读——精读,积累阅读经验,学习议论说理
课前准备
任务1.通读第1遍之后,每周精读4章左右;4周内读完。
任务2.精读第1章。要求:标清段标。先围绕核心概念,圈画旁批论证角度、方法等,然后观照全篇,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的逻辑。最后在作业本上画出一张带段标的思路脉络图(思维导图) 示例:
任务3.每周分享交流所读章节内容和阅读收获。
第3课
一、分享交流第1章的思路脉络图。 学生示例1:
学生示例2:
二、指导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 再读第1章,完成以下问题:
1.从基层的角度看,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 乡土性的①
2.乡下人的“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离不了泥土②;“土”是命根,文化地位很高③ 3.乡下人“土气”的原因是什么?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④ 4.“不流动”的表现是什么?
世代定居是常态⑤;老根不常动⑥; 5.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吗?
并不是,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去,但是老根不常动。⑥
6.中国乡村人和人在空间上的排列关系是怎样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孤立和隔膜。
7.中国农民为何聚村而居?
原因有四。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⑨
8.如何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⑩
9.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形成了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⑪
10.社会说有哪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乡土社会属于哪种? 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前者。⑫ 11.“熟悉”是什么意思?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⑬ 12.熟悉的社会有何利弊? 好处: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⑬
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⑭ 弊端: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⑭ 13.对“物”的熟悉有何表现?
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⑯
14.乡土社会在进入现代社会时遇到了怎样的问题?
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在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⑰ 三、读法指导
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传统的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2.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有效经验——抓住核心概念“乡土本色”;抓住每段中的观点句、结论句、过渡句等,区分开观点和材料;梳理每段之间的逻辑联系,揣摩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圈画旁批的要点】
3.学习写作经验——运用概念,阐释概念,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由现象入手,由表及里地思考本质,推究原因、影响等等;思维的缜密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