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时间:2021-10-31 来源:世旅网


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班级:

学生:

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 1 【前言】 ................................................................................................................................. 1 【关键字】 ............................................................................................................................. 1 【激励机制】 ......................................................................................................................... 3

坚持公平激励............................................................................................................................................... 4 目标激励和个体相结合............................................................................................................................... 4 内激励与外激励相结合............................................................................................................................... 5 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 5 实施长效激励和全方位激励....................................................................................................................... 6

【总结】 ................................................................................................................................. 7 【参考文献】 ......................................................................................................................... 8

【前言】新的形式和条件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院校的战略性目标。其中,在学生的发展中,辅导员的管理担任着极大的作用。辅导员能在管理中采用学生激励方法是管理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高校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辅导员用有效的激励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努力去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

【关键字】高校辅导员 激励机制 学生 积极性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们的行为规律的科学,而激励理论是其中的核心问

1

题,它贯穿于个体心理行为研究、群体心理行为研究、领导心理行为研究和组织心理行为研究四个方面,是调动组织个体积极性的主要手段、提高个体成员素质的有力杠杆和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外部刺激影响下,使行为者获得某种内部的推动力。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 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以发挥到 80%—90%。学生辅导员管理工作是通过激励调动广大学生学习、工作,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和体力的潜能的过程。西方组织行为学提出:

绩效 =f(能力x激励 )

说明工作效绩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力,二是激励。学校、学院的学生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学生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而这正是高校学生辅导员能否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利用激励艺术重要理论基础。

各种激励理论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就激励的原理和过程而言,大体是一致的。激励行为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它是由客观环境或主体愿望的刺激产生个体需要继而导致行为动机。通过个体行为的努力来实现行为目标,而这种行为目标的满足通过积极或消极的反馈又会导致新的刺激,又开始新一轮的激励行为。可见激励过程是受到刺激变量、需要变量、动机变量和行为变量的制约与影响,用函数表达则是:

激励过程=f( 刺激·需要·动机·行为)

从这一函数公式可以看出,激励过程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激励程度的高低也因此

2

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条件有两个,即期望值与效价,激励水平的高低是由二者的乘积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如下:

激励程度=期望值x效价(M=Exv)

其中,激励程度反映个体积极性的高低和持久程度;期望值是指个体对某一行为所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效价则是指个体对所预期目标的重视程度或评价的高低,即个体在主观上认为该目标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在激励过程产生后,为了提高激励程度的水平,就必须对组织个体的期望值和效价进行提升。

高校大学生竞争意识强烈,价值取向多元,崇尚个体自由。因此,单一的、流于形式的激励方法,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期望值和效价,达不到理想的激励效果。应该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不同的对象需求,实施具体化的激励方式,才能真正激发个体的潜能。

由于在学生在校期间与辅导员接触较多,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引领作用。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激励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是人们相互联系的感情丝带,学校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决定了教师、管理员、学生都直接地或间接地需要他人的支持、配合与帮助。一个高校学生辅导员在做管理工作中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气氛不和谐,关系到其共走是否得以顺利进行,其教育管理目标是否能够实现。要想在一个师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辅导员要在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管理水平上做文章。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求同存异、以诚待人、尊重他人、严于律己作为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并注意改善管理作风,实现民主化、公开化,从而能够将人际关系和谐化。那么高校辅导员应该通过哪些措施来建立有效的激励体制呢?

【激励机制】

3

坚持公平激励

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 在激励过程中,组织内个体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还受其所得的相对报酬的影响。个体不仅会将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之比值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 而且还会与自己过去进行纵向比较。一旦出现与预期不对称的情况,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个体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损害,影响激励效果。运用公平激励理论来保证激励效果的充分发挥,必然要求辅导员深入实际认真仔细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尽可能公正无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学生,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同时也要对情况特殊的学生进行必要和针对性强的思想教育工作,克服其心理上的障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荣誉观,使激励过程有效地完成。

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如对学生的激励普遍考虑的是综合测评加分、提拔、评优、入党,这些无疑对于提高成员积极性、组织工作效率起到了一定作用,而辅导员应制定相应标准,激励学生按照标准努力达到要求,且推选过程中应该公开化、透明化,让被选上的学生积极发扬优点,其他落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升自己。在选拔学生干部时应采取公推公选、民主推荐的选拔方式,为热心服务同学、工作积极、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和公平竞争的舞台。不定选人框框,不定选人意向,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工作主动性。

目标激励和个体相结合

目标的设置必须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结合,只有符合学生合理需要的目标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辅导员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有成效。恰当的目标设置,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个人潜能,调整和纠正行为导向,使之产生强烈的行为动机。但是目标的设置一方面必须同大学生的个人特

4

点相结合,使目标建立在个人的兴趣、性格、气质、信仰和能力的基础上,并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方能提高大学生的目标效价;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个人目标同组织目标的结合,只有使组织目标包含较多的个人目标,个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作的努力,才能够提高激励强度,刺激行为动机,从而推动学生工作深入开展。

内激励与外激励相结合

根据赫兹伯格的“ 双因素理论”,人的需求分为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因此激励理论有内激和外激之分,内激主要是那些可以使个体得到满意和激励的因素;而外激则指满足个体生存、安全和生活需要的因素。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应用激励理论必须注重内激与外激的相互结合,在外激的基础上以内激为主要手段。莱瑟姆与法克就曾指出:要使激励过程有效地发挥激励作用,组织行为者必须为个体顺利的实现较高目标提供各种支持。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深人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特别是家庭生活环境或思想状况较为复杂或艰苦的学生的客观需要, 通过诸如勤工俭学或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其解决在生活或思想方面的困难,使其免除后顾之忧而更好地投人工作和学习之中;同时,要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物质激励是运用奖金、纪念品等经济手段和方式来组织、调节学生学习、工作、实践活动,实现管理职能的一种方法。精神激励是满足学生情感、发展、成就等较高层次需要的激励。这两种激励似乎是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在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根据人的需要系统层次机构的特点,更应注重精神激励的方法的运用。在外激的基础之上,要对学生个体实施较高层次的精神激励,经常不断地给予努力进程的反馈,使其在工作或学习中充满乐趣和挑战,从而获得自尊的极大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使激励过程处于不断的良性循环之中。

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

5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激励强化理论,可以把激励行为分为正激励与负激励。所谓正激励就是对个体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提高个体积极性;所谓负激励就是对个体的违背组织目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这种行为不再发生,使个体积极性朝正确的目标方向转移。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因为这两种方式的激励效果不仅会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的同学和学生群体。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典型,扶正祛邪,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班风,就会产生无形的正面行为规范,使整个班级和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更富有生气。但鉴于负激励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在思想教育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会使个别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和挫折感,因而应该慎用。在学生工作中实施激励行为时应该把正激励与负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

辅导员要管理好学生,首先要知道学生最想要的是什么?一个优秀的学生他更渴望的是什么?学生最渴望的就是正激励,因为只有及时的正激励才能让学生保持积极性,只要他干的好就应该让他有和别人不同的待遇。成功的管理是黑白分明的,白就是白,黑就是黑,白的奖,黑的罚。这样你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白,如果黑白不分,那你的管理只能越来越黑了。说到负激励,很多的辅导员都会想到学生犯了错误就要罚他们,到最后成了管理就是处罚学生,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处罚的目的一般有三个,一是维护制度,二是给其他的学生一个警示,三是让犯错误的学生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处罚后还要跟学生进行沟通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处罚他,要帮助学生避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误。要想做好正负激励还要做到规则的透明化,这样在执行的时候会减少很多的阻力。

实施长效激励和全方位激励

个体行为动机的产生,是受多种环境的刺激,有着多种需要的,在不同的层面,个体的期望值与效价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发挥激励的效果,激发大学生的个人

6

潜能,辅导员应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激励。在激励内容方面,不仅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激励、工作激励,还应有对学生进行共同目标的激励,爱国理想的激励,实施广泛的激励内容;在激励途径上,采取榜样激励、任务激励、兴趣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的结合,以期取得最佳的激励效果。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成为优势需要,人们在某一时刻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只不过需要的强度不同。对学生而言,拥有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是他们的低层次需要,也就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工作的保健因素即维持因素。因此,首先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关怀,根据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通过个别谈话、心理疏导、政策倾斜等方式对其进行生活解困、学习解困、心理解困,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社交需要与尊重需要,对他们进行发展导航、工作导航、情感导航,激励和帮助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发挥自身特长,从中得到锻炼并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高校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普遍较高,除给予他们荣誉激励、榜样激励外,还要更多地进行信任激励、参与激励、新目标激励。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尝试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一方面学校要营造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氛围,搭建参与管理的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鼓励支持学生提出大胆新颖的设想并加以实现。

【总结】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其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辅导员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提高素养,方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力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管理者和学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他们构成了高校活动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是高校的教育对象,要实现高校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必须通过构建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与管理。高校学生辅导员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责任重大,要求其工作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道德法纪

7

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法制意识、良好的品行操守及健康的心理等方面担当着引导者、整合者的作用,因此,在其教育管理中充分利用“学生激励机制”来管理,服务并指导学生的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黄忠东,陈扬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3

[3]王佑峰,邢艳利.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6(8):94-96.

[4]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24号令.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