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年级数学上册《11_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集锦新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11_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集锦新人教版

时间:2023-06-09 来源:世旅网


《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一:

11——20各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多数都能熟练地一一顺数甚至还能倒着数,而每一个数所表示的数量、意义及这些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部分学生还处于模糊状态.这些模糊的知识来源于幼儿园或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如何能将这些早已熟悉但并没有深入了解和学习的知识进行研究,使学生不觉得老师在“炒旧饭”呢?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为让学生不仅能认识20以内的数,而且要知道“10个一”、“一个十”的意思.认真教学完这节课后,确实感到重点设计的到位及突破这些重点的方法是上好一节课的法宝.这就要求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在这节课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断来使学生认识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是10个一.

教师出示12根小棒,提问:你能想办法主我们一眼就看出是12根小棒吗? 生1:把小棒2根2根的摆

生2:把小棒5根5根地摆,最后2根单独放 生3:把10根小棒放在左边,右边放2根.

生4:10根放在一起,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有10根呀?

师:是啊,10根小棒就这么放在一起,不数也不知道它就是10根呀.不过,在数学上,人们已经想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数10根小棒,把它们捆在一起,看到这一捆,人们就知道它表示1 个十.

然后学生摆小棒,数到10个一,就把这10根小棒捆起来. 提问:这一捆就表示1个几?

师:计数时只有满了10根才能捆起来,我们再检查一下,手里这一捆是不是1个十. 学生拆开,再一根一根地摆和数.得出了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是10个一.

这样的设计,孩子们通过自己操作、观察、叙述,理解了10个一、1个十的意思,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其余各数的组成做了进一步的铺垫. 细细回想这节课,我们认为很简单、学生都会的知识如何才能让它进一步提升是教学的重点.而要突破这个重点,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弄清学习内容的连接点,只有抓住了这个核心,学生才会达到提高.同时教师要注意寻找内容的思维点,并将之往进行拓展,才能使我们的的课堂更加开放,让简单枯燥的内容富有生机与活力!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许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11——20各数意义的理解及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兴趣.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体会: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的概念. 课标认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教材所呈现的单元主题图和动手操作的具体情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单元整体图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上有什么?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年?试着数一数?让学生数数、猜数.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2、注重直观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课标指导出:“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

1

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去获得.”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有目的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主动地构建11——20各数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例2时,我充分利用小棒操作并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先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把这一捆放在一边,接着在一根一根地添加小棒,每添一根小棒让学生说出是十几,再结合小棒观察,这个数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在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去学习数的读法. 3、联系生活,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 课标对培养学生数感所提出的要求是:“在认数的过程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例3是在学生基本认识了20以内数的基础上,用直尺图作为直观的谁认知材料,进一步认识数的大小和顺序.在教学时,我创造性地设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本节课在教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12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想一想怎么样摆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2根这个环节时,由于学生在操作时没有出现我预想的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摆2根的效果,所以只好用课件演示的方法说明10根小棒表示10个一,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变成了1个十,余下的2根小棒表示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这样以老师教为主的方法,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尝试发现的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课后我认真地进行反思:

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其建构新知识的“支架”.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知识,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伸,又是大数认识的基础.“十几的组成”学习则是这块内容中的重要部分,他们会数20以内的数,但他们的认识还停留于以“一”(或个)作单位.虽然在教学10的认识时,已经教学过10个一捆成一捆是1个十,但可能是时间太长的原因,学生已经忘记.

本课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体验“十几“的形成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十进制”获得“十进制”的初步经验.但这一环节落实的不够好.

通过本课的教学,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指出了方向,课前要认真备课,备教参、教材、编者意图等等.这样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在自己的课堂上留有遗憾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三: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日的认识第一课时.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想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猜小棒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后在综合应用中创设“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

1

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主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我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4. 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通过在看尺子提问题时,生生之间的抢答,在“小小运动员”时,运动员介绍自己,然后下面裁判的评价、提问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之一.学生在互动中,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情感在交流中体验.

总之,整节课中,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应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上才有更大的发展.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