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8-05 来源:世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许闻静

来源:《化学教与学》2012年第02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以真实的生活为背景开展学习活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获取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去体验知识的价值,认识科学的本质。笔者从化学教学“生活化”的亲身实践中感悟到“基于生活,开展教学;通过生活,巩固教学;为了生活,提升教学”的互动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优化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化学教学;生活化;案例;实践;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2-006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2.028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化学教学观要求提出的。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还课堂教学以生活本色,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实践并反思这一教学策略,对化学教学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回归“生活化”,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的趋势。化学是一门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在化学教学中,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顺理成章。

“生活化”的化学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化学和学生的生活、社会密切相联系。让生活进入化学,让化学走向生活,不仅充分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创造新生活”的理念,而且在落实化学课堂“三维目标”和情感课堂的构建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学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活化”教学要求“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然后“从教学到生活”,再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操作流程如下: 1.新课引入的“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当学习者走进教室时,他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有理解和看法的有自主创造力的人。这时教师再巧妙创设情境,将学习问题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就会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

[案例1] 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学引入的情境设计是:我市新出土文物中见到大多是铜器而不是铁器,且金银器皿总是比其他金属制品要保存得完好,形成也比铁器早,这是为什么?生活中铁及其铁的化合物常见的有哪些?若取某地的井水,略带浅绿色,有酸味,静置一夜,出现红棕色沉淀。其有关的化学原理又是什么?

(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疑惑,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2.课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当我们尝试把生活中的情景搬进课堂,采取“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 [案例2] 《燃烧和灭火》教学片段

先创设情景,用一则谜语“红彤彤,一大蓬;见风它就逞凶狂,无嘴能吃天下物,单怕雨水不怕风。”(打一自然现象)引入“火”这一概念;再用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方法得出燃烧的条件。其中我用到了摇动可乐瓶通入二氧化碳隔绝氧气,不仅直观易行,而且也为后面讲授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作了有益的铺垫;最后在应对火灾现场进行教学时,同学们机智、沉着地拨打119火警电话,更是显示出了活学活用的真谛。通过模拟一个个真真切切的生活场景,学生学习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枯燥的课堂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课堂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化”的化学课堂要求训练题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化学科学知识。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给训练题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悟到化学原来如此地真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案例3] 对“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这个知识点,以往的训练设计大多是直接入题,如: 铁生锈所需的条件是( )

A.水 B.空气 C.二氧化碳 D.酸溶液

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缺少生活经验的体现,学生也不知道记住有多大的实用。加之试题的“面孔”显得冷漠,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给试题设置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小明傍晚在家经常帮妈妈做家务,用过的菜刀和洗后未擦干的铁锅在第二天早上均发现有些红色物质出现,其可能的原因是( ) A.未洗干净,剩菜与铁反应 B.残留洗洁精与铁反应 C.铁锅未擦干而被空气腐蚀生锈 D.铁锅与空气接触肯定会生锈

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洗锅遇到的问题,学生备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亲历学习、思维的过程,感受真实、有用的化学,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4.实验设计“生活化” ,体现学以致用

现实生活中,时常听到一些人受骗上当的事,如何去识别真伪?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这些不良行为,去戳穿骗子的骗术呢?社会现象的生活化实验设计给我们提供了这种情景再现的可能。举例如下: [案例4] 火眼金睛辨真假

[设计背景]:源于生活中的欺骗现象——街头不法商贩出售假黄金。

[实验用品]:真假“金戒指”各一枚、酒精灯、火柴、稀盐酸一瓶、小烧杯2个、坩埚钳。

[实验过程]:把真、假戒指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烘烤,变黑的为假戒指;或放入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被腐蚀的为假戒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学用途]:该实验承载的化学知识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假黄金一般为铜锌合金,用酒精灯加热会变黑,加入稀盐酸会使其中的锌与之反应被腐蚀。该实验对金属与氧气和酸发生化学反应有较全面的认识。

还有诸如用厨房物质自制汽水的家庭小实验设计,模拟温室效应的实验设计,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后自行设计简易的净水器等等,无不体现出“生活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风采。 5.作业考试内容的“生活化”, 倡导人文关怀

作业、考试内容生活化,即加强作业和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的能力。中、高考化学命题近些年基本上保持了稳定的命题思路和风格,内容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知识覆盖面更广,更加注重对考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到实验和计算,无论哪一部分的试题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很强的时代感。 三、实施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初步成效

总结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最大的收益是课堂、学生、教师都被“激活”了起来,师生双方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收益匪浅。 1.课堂被“激活”了

课堂被“激活”起来,不仅是课程的内容活、形式活、情景活,而且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使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抽样调查150名学生对化学课堂的感受如下表。 2.学生被“激活”了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且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产生学习兴趣,探索知识的愿望,教师的职能从传授变为了指导;学习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从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延伸,学习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拓展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抽样调查150名学生化学课程的学习方式如下表。 3.教师被“激活”了

学生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程结构,形成一种“大课程体系”。在学生实际运用中,既能让学生的所学得以正确地运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让教师回到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改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促进自我提升、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四、中学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反思

一年来的生活化教学实践使我们感悟到,走向“生活化”的化学教学方法的尝试,不仅得到学生、家长、同行、领导的好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对落实新课程的目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在飞速发展,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教材是静态的,课堂教学却是动态的,让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是课改的要求,是课堂教学的优化。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思考,把我们的课堂联系到我们生活中去,我们的学生就会在轻松的生活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只要我们的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就能真正体验到化学学习的真谛和乐趣,那么实现新课程目标就不是一句空话。让化学课堂扎根于生活化理念的沃土上,它将会不断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赵玉权.从社会生活实际走进化学[J].化学教学,2006,(4):39~40

[3]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