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教学在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浙江省湖州地区历史课程改革实践的研究

历史教学在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浙江省湖州地区历史课程改革实践的研究

时间:2022-09-03 来源:世旅网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历史教学在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浙江省

湖州地区历史课程改革实践的研究

姓名:沈茜苓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学科教育·历史指导教师:李稚勇

20100201

中文摘要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育正处在转型时期,新课程改革给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在此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改革也体现了这一新的思路,它对原有的高考命题制度提出了挑战。面对新课程改革,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挑战是十分艰巨的。根据浙江省湖州地区问卷调查和统计,从学生层面来看存在着下列问题:①学习历史的兴趣丧失;②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③学习方式的被动落后,缺少探究意识、综合应用能力较弱。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存在下列的问题:①教学理念的滞后,没有真正地落实新课程理念;②历史教学方法单一和落后;③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因此本市在历史高考中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寻找一条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出路,那就是强调史料教学。史料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史料为载体,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的历史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实践分析,发现史料教学能使学生感受真实、促进其历史研究方法的习得与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理念,与高考命题改革相适应,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本研究通过对史料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了史料教学在解决中学历史教学困境所起的作用,提出开展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并通过课堂实践研究的方法,探讨史料教学的基本过程,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同时还提出了要注意的问题:即避免把史料教学蜕变成仅仅培养高考史料题解题能力的工具,从而降低史料教学立意深远的价值。希望通过此研究,既可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又能解决高中教学的实际困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健词】新课程改革高考命题改革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史料教学AbstractThehi曲schoolhistoryteachinghascomeintonewanewreformingtimeinthecentury;meanwhiletothecurrentnewcurriculumreformsetthenewrequestaandnewconceptentrancehighschoolhistoryteaching.Asresult,thecollegetoexaminationisfacedwiththenewchallenge.AccordingarethequestionnairesurveyandthestatisticsofHuzhoutherethefollowingtoquestionsforthestudents:lackoftheinterestinhistory;paylessattentionhistory;thestudentsaccepttheknowledgepassivelywithoutanyInquisitionconsciousness.Itisthesamewiththeteachers:fallbehindthenewteachingconceptandnovelteachingmethod,attachaimportancetotheresultinsteadofexamination,thereistheprocession.Asresult,inthefinalcollegeanentranceextremelyaseriousloss.Theauthorseekseffectivesolutionandtheoutletfromtheteachingpracticeforthedifficultpositionofschoolhistoryteaching,whichisthehistoricaldataZhejiangProvince’Shighdatateaching.Thehistoricalasateachingtakesthestudentstrainsthestudenttocriticizeasthemainbody,thehistoricaldatacarder,thethoughtsandhavethehistoricalconsciousness,graspthehistoricalresearchmethod,strengthenthestudents’abilitytoandsynthesisutilizationinnovateability.Throughthepracticeanalysis,theauthortodiscoveredthehistoricaldatateachingcancausethestudentsfeelreal,itisadvantageousinthehistoricalresearchmethodability,anditcanandraisesitshistoricalcritiqueurgethemtoformtheinterdisciplinaryconsciousnessandaspromotethestudents’moralstutelagewellasthecorrectvalues.Itcantrulycarryoutthenewconceptofthenewcurriculumcollegeentrancereformtheandadaptwiththeneedoftheexamination,thereforeitmeetsnewdevelopment.Basedonthehistoricaldatateachingtheoryandthepracticeresearch,thisllresearchproposestherolewhichthehistoricaldatateachingplaysinsolvingtheproblemsofthehighschoolhistoryteaching,developstheimplementationstrategyofthehistoricaldatateaching,andthroughtheclassroompracticeresearchmethod,discussestheessentialwaysandmeansofthehistoricaldatateaching,explainsitwiththeconcreteteachingcases.Atthesametime,italsomentionstheproblemsweshouldpayattentionto:weshouldavoidmakinghistoricaldatateachingentranceatoolofsolvinghistoricaldataproblemsinthecollegenottoreducetheexaminationinordersignificanceofhistoricaldatateaching.Thisresearchnotonlyfurtheradvancesimplementationofthenewcancurriculumreforminthehighschoolhistoryteaching,butalsoproblemsofthepresentsolvethehi曲schoolteaching,whichhascertainpracticalsignificance.[TheKeywordslthenewcurriculumreforms,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propositionreform,thedifficultpositionofthehighschoolhistoryteaching,historicaldatateachingIII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概述第一章概述研究的背景1.11.1.1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方向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高中历史实验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了高中历史的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高中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次课程改革首先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目标的确定,必然受到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受到社会发展需求的制约,这就要求把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社会发展要求学生的个性朝着合乎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应重视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实现社会需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其次历史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在学习方式上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与此相适应,高考命题也做了相应的改革。1.1.2高考命题改革的发展过程从1978年到2008年,文革后的历史科高考已经走过了整整30个年头。在这30年中,历史科的命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学的历史教学。这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线索就是命题思路的变迁,其基本特点就是从知识考查到能力考查再到价值观考查的转变。这个变化的规律与当前新课程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一方面反映出30年来我们对历史教学研究的程度是不断深化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课程改革也是立足于对过去经验充分总结的前提上,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从命题思路的角度宏观分析,近30年来高考命题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8年为第一个阶段,该阶段的命题以历史知识的考查为主;1989--2000年为第二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章概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阶段,该阶段的命题强调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2001--2008年为第三个阶段,该阶段的命题立足于走向综合并强调历史学科价值观的考查。走向综合是20世纪末我国进行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提出的新理念,在此理念的引导下,“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设计出来。综合理念影响了高考科目的设置,在3+x高考改革方案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综合能力测试”成为正式考试科目。2000年,继广东之后,江苏、浙江、吉林和山西进行综合科目考试实验,历史试题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和综合能力测试题中的一部分,标志我国高考历史试题开始走向重视综合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高考历史试题有以下特点:1、“三新”出彩。这一时期的优质试题大多具有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特点。反之,沿用教材的表述、答案照抄教材原话的题目,则不被看好。2、范式更新。阶级斗争史范式主导高考历史试题的状况已经改变,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对试题设计的影响十分明显,而体现文明史,要借助于大量史料阅读来完成。3、深入到历史的价值观。近几年高考中,历史的价值观取向更明显,而深入价值观层面,同样也一定要借助于大量的史料来体现。1.1.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改革的新思路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考其模式、理念、内容、题型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更注重体现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列举题、填空题、多项选择题均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史料解析题的地位随着其题量、能力要求和占分比重不断加大而直线上升,从当年的“小荷初露"到今天的“独领风骚”,自1989年高考以“史料分析”的姿态开始登场(当时100分制中仅占两题共4分),到2008、200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中都借助于材料的方式渗透于高考的各大题型中,使得材料解析题稳居高考题型榜首。如今在试卷命题的设置上,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史料的份量越来越重:大量引入新材料、新情境,并适度地引入社会史、文明史等史学前沿的研究理念与成果,这种史学研究的成果都依靠新情境下史料的应用。这一变化是基于史料的应用集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灵活运用历史知识水平和提取、分析信息等能力于一身,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下能发挥不同层次考生的综合能力的优点,从而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说通过史料分析来考察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已经成了目前高考改革的方向(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主要指理论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尤其是在上海首先引入的SOLO2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概述分类评价法,追求历史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成了历史教学的方向,所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史料教学也因高考改革的深入发展显得迫在眉睫了。1.1.4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对策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当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向高中历史提出新的方向和要求时,我省的高中历史教学却面临着困境:浙江省虽于2006年就已经进入了课改阶段,但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存在着“穿着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们知道一些新课改的理念,知道一些新课程里的词汇,却依旧继续着千篇一律的教学,并没有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或者仅仅把新课程当成是公开课时的作秀,这样就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更不能适应这一背景下的新高考。目前高中的历史教学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高考,分数始终还是衡量教学实绩的标准,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还是以课本作为教学的经典依据,以教师讲学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有的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试来检查学习效果。仅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被动接纳知识的工具1,这样应该源于历史教学的生机和生命力就被扼杀了。笔者通过一次大规模的高中历史教学调查发现当前我省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极大的困境:从学生层面上的说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学生对历史课兴趣的减弱、②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高、③学生缺乏探究精神,学习方法的被动和滞后;从教师层面上也有三个方面:①高中历史教师没有真正去接受新课程理念、②教师在教学中推行的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单一、③教学设施落后,教师仍以自我为中心。由于以上的困境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后反映在高考中,浙江考区的历史成绩十分不尽人意,甚至低得让人扼腕叹息。2007、2008、2009年的高考已过去,考后的反思始终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关注的:这两年高考卷的主客观题,大部分的题目都要通过史料进行分析,而这三年的文综历史卷的得分十分低2。一线教师在高考过后大呼“不知如何教历史!",而学生在高考后更是大呼“两年的历史白读了!”。笔者认为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及在这一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改革与浙江省中学教学现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必须要推行一种科学的、切实可行、能真正地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高中历史教学来适1.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P462.注:2007、2008年浙江省高考仍采用全国文综卷一。第一章概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应这一矛盾和冲突。二、解决的对策新一轮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力求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性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开放的史料教学就适应了这一要求,因为课堂教学越封闭,教师交代的教学内容越多,学生的主体性就发挥得越差。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儿童在他的,tL,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能转变成信念1’’。所以能带来有真实感的开放性历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史料教学就适应了这一需要。史料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中历史教学困境:①由于它能丰富历史表象,能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所以它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②它能开发历史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在史料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即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观点主动地去获取历史知识,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无论是史料的搜寻和发现、史料的鉴别和诠释,还是史事的编篡和评析,只有创造性思维为先导,才能取得研习的新成果,所以史料教学的学习方法是以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基础的,有创新的思维才有创新的方法。③史料教学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应更丰富,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还要求教师学习和研究有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从而促使教师进行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所以史料教学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也适应了在此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改革,是解决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切实有效的对策和出路。1.2研究方法本文采取与高中实践相结合,通过对高中困境的数据调查和高考成绩数据调查及原因分析,了解到现存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哪些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史料教学的研究通过了比较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如对中国和英国不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探寻符合国内教育实际的史料教学方法最后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实施史料教学的模式并采用新的评价方法。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社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P674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概述1.3研究综述国内外高考命题改革的研究1.3.1一、国外对高中历史教育目标的研究放眼世界各国,今日的考试包括高校招生具有极高的合法性,正如英国学者罗伯特蒙哥马利说过:“考试已经这样稳定地站定了脚跟,要废除它似乎比取消篝火节或者圣诞节更加不可能”。但是各国的高考也在批评声中不断地走向完善。由于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国的升学制度有很大不同,所以研究外国的历史“高考’’,只能重点分析一些发达国家大学入学考试历史试题的情况。马卫东主编的《历史比较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和于友西、叶小兵、赵亚夫等著的《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对此都有介绍。大致如下:(1)美国:美国的SAT(学术倾向测验)、ACT(美国大学测验)和GED(一般教育发展)在众多考试中具有代表性。前两者是美国大学指定考生参加的考试,GED是为失学青年取得高中同等学历而举行的考试。这些考试中都包含一定的历史内容。SAT将认知能力分为语言和数学两种,历史是语言部分取材的来源之一(其取材很广,涉及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天文、社会、经济、文学等),ACT的内容分英语、数学、阅读与推理,历史知识融合在阅读部分的“社会科学"以及推理部分中。美国大学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入学考试绝非唯一标准,高中成绩和高中时的其他记录都起重要作用,防止一考定终身。考试中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的应用,这决定了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历史科目不采用单科考试,而是融入语言或社会科学试题中。(2)英国:1988年以来,英国实行“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制度,由以五个大学为中心的地方考试委员会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分别制定本地区的成就目标,呈议会审议后自行组织命题考试。试题答案评定体现水平级差,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试题上都能有所表现。考试总分有A—G七个等级。学生要经历多次考试,同一科目往往考三至四份试卷。由于历史采用单科考试,所以能对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进行较深入的考查。英国历史考试的特点是注重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的考查。GCSE考试中的历史科分三部分:书面考试试卷一、书面考试试卷二、课程作业。试卷一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展史,考试内容主要从“医药卫生发展史"和“能的发展史"5第一章概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和答题的精确性到1985年前后开始重视答对能力的考核。认为我国高考历史命题改革是渐进的发展过程。《走进高中新课改一一历史教师必读》朱煜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一书总结了30年历史高考命题改革的历程。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历史试卷从知识考查逐渐过渡到能力考查,题型也由呆板的填空、名词解释等转变为灵活的选择、材料解析等,试卷也由全国共一卷到多省市取得高考命题自主权,高考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作为命题依据的《考试大纲》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主要的复习依据,减轻了考生不必要的负担。((高考必须从实际出发,完善和推进课程改革》聂幼犁主编,《历史教学》2006年第10期。高考必须提高以课程标准为准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必须最大限度地以遵照课程标准的规定来命题和实施,使那些按照课程标准及其方向进行教学或学习活动的学校和学生得到较好的成绩,使那些不按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方向进行教学的学校和学生得不到好成绩。《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穆易宁主编,《历史教学》2005年第4期。认为以往历史高考试题的命制在实际操作中更多地是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而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体系,编排教学内容采用模块的方式,每个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专题。作者还强调应注意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考查,增加这一方面的试题。《史学范式与高考历史试题的改革》冯一下主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等新的史学范式不断引人高考历史命题,强化了试题的时代感和启示性,从而引起试题内容质的变化。今后当把这一做法延续下去。《面对历史高考重大转换的理性思考》冯一下主编,《历史教学》2006年第4期。《近30年来历史高考命题改革进程》黄牧航教授著,《基础教育课程》2007年第3期)。他从高考历史命题思路的角度宏观分析,近30年来高考命题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8年为第一个阶段,该阶段的命题以历史知识的考查为主;1989—2000年为第二个阶段,该阶段的命题以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为主;2001--2008年为第三个阶段,该阶段的命题以历史学科价值观的考查为主。1.3.2国内外对史料教学的研究历史8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概述一、国外对史料教学的研究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自传》等著作中得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是思想的重演"等结论,柯林武德要求历史研究者要穿越物质史的表层,把历史知识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而这样一个重演过程,在中学历史中得依托具体的史料才能完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阅读史料、感受史料来丰富内心的理解力,突破常见,达l!l,b灵上的一种共鸣,那就是史料教学。史料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个颇受争议的话题1,对它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出现是主要是因为六十年代未英国的教育改革,此后“新历史学派”推动着它不断向前发展,对史料教学研究最早始于西方,现在研究最多的也是西方,特别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如英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史料教学在英国的创立时期,“新历史"科的观点提出来以后,从1973年开始在英国试点推行,1976年开始出版与课程大纲有关的内容、教材和资料,1980年发表了课程大纲评估报告研究,史料教学在英国的推行方法是这样的:首先是培养史料教学的理念。在英国,首先从低年级开始,历史教师就非常注重学生历史证据意识的培养。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自己身边的历史,进而对历史进行解释和探究。例如,在英国,15岁的学生就能用背景知识和考古证据来制作一个定居部落的模型,或者运用他的建筑知识来解释一个教堂的修建或扩建的年代2。在接触历史证据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对历史证据的功能和作用有所认识。而只有认识了历史证据的功能和作用,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对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谢米尔特就曾对13—16岁的儿童对历史证据的运用进行了试验研究。他发现,通过积极的问题解决进行教学,儿童很少倾向于认为“事实”是当然的。然后他提出如下发展模式:证据作为“信息”,作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答案,作为呈现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最后学生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认识:证据本身对于构建历史的真实性是必要的3。学生对证据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就可以尝试运用历史证据来处理有关的历史问题,也就是“从证据中重建过去"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鉴别和阐释相关的史料证据;1.因为在国外认为“中学历史科应该采用传统通史讲授”的意见大量仍然存在。2.陈冠华.英国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J].历史教学研究.2002.II3.H.Cooper.Historialthinkingandcognitivedevelopmentintheteachingofhistory.inH.Bourdillon,TeachingHistory,Routledge,London,1994,P.106.9第一章概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联系不同的证据并认识到它们之间可能有的矛盾;识别史料中所含的意义可能是什么,以及能否充分支持一个结论:评估证据的可信性,如是否带有偏见;根据资料作出判断或提出“说法”;并联系相关的史料证据以推证所提出的判断和“说法”等等1。为了使学生获得这些处理证据的方法,进入2l世纪,史料教学在西方有了进一步发展:有的史学家把网络史料的教学作为历史教学基本的认知工具。使用网络资源来服务于历史教学比比皆是,如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Simon(D.K.0’NEILLFraserUniversity)的历史学家奥尼尔)对利用网络资源来发展初等历史教学有一段精辟的论述:allComputer-basedcognitivetoolsmayhaveimportantroletOplayinmakingwidespreadimprovementsinhistoryteaching.ScholarsagreethatoneimportantwaytOhelpstudentsunderstandhistoryispromisinghistoricaltoinvolvethemininhistoricalinterpretation,andtherehavebeenofdevelopmentsthedesignoftoolsthatscaffoldstudents’interpretationsources2。他认为以网络计算机为基础的认知工具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历史教学得到根本的改善。学者们认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让他们参与历史的解释,而且在设计为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解释支起框架的工具中取得很显著的进步。目前在欧美较多的史学家更侧重利用史料教学发展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安东尼彼特(AnthonyE.Pattin)提出这样的观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仅仅时间、日期及地点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去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才能了解其动因,提高并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举了一例在美国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普选主义者运用什么样的游说战术:美国宪法提出的新妇女拥有普选权的修正案获得国会通过(1917_1920年),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妇女怎么赢得选举的权利?一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就须做以下的事情:1、学生可以做图表,根据国会图书馆中的有关妇女选举的信息来编辑一组妇女选举权的时间线或用图表列举在妇女普选权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转折点。2、学生可以在网上浏览有关妇女选举权的网站,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列举出最喜欢的杰出人物与同学一起分享或者自己动手写成这位妇女的一段小历史故事。1.T.Longmas,TeachingandEvaluatingofHistoryUnderstanding,London,1990,P.35.或参见叶小兵译.论史料教学.[J].历史教学.1998.22.D.K.0’NEILL.COGNITIVE.COGNITIVETOOLSFORUNDERSTANDINGwHATMOREDOWEHISTORY:NE印.[J].EDUCATIONALCOMPUTINGRESEARCH,V01.35(2)181—197,200610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概述3、把NWP普选主义者的经历与课本上有关妇女普选的信息进行比较。4、还可以在妇女普选过程中NWP所起的作用与TheBlack在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中所起的作用相比较1。进行这样的史料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教学,通过比较和分析,可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培养。二、国内对史料教学的研究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重视介绍研究西方的史料教学,国内已发表的史料教学的论文有:Pmers或者Malcolm.X《论史料教学》,蒂姆・洛马斯著,叶小兵译,《历史教学》1998,02,提出运用史料并不仅仅是补充教师所讲的内容或使学生适应考试而做的训练,而是促进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与方法,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并提出史料教学涉及的一些问题与认识证据的一些方法。《二十一世纪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李伟科,《历史教学问题》1999,05,结合具体例子提出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同学分析历史能力而非大量阅读史料。《论史料教学》,朱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01,阐述史料教学的作用与史料分类。《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陈新民,《历史教学》,2002,11,阐述了英国史料教学的基本思想与功能,史料教学的特点与方法。《以“纯粹历史的方式”运用史料一一论史料对培养历史技能的作用》,李刚,《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05涉及对史料、史料学、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讨论,介绍了英国新史学派关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和基本方法,史料对培养历史技能的重要作用。《历史教学中的图像史料及其运用》,沈敏华,《历史教学问题》2005,05,阐述图像史料的特点与价值,在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提到了教师在史料应用时自身的史学修养问题。((论史料教学的价值一一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李稚勇,《课程.教材.教法》1.AnthonyCriticalE.Pattin.TheIdeaintheHighofHistoryHistoryTeachingThinkingSehoolC011indeed’sClassrooIIL[J].p239—245UsingIdeaofHistorytoPromote1l第一章概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9,论述了英国史料教学给英国历史教学改革带来的契机,中、英、美三国课程标准对于史料教学问题的看法以及史料教学的主要价值体现在: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有助于历史方法的习得、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3.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修养的提升。以史料教学为研究主题的硕士论文有:((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李晓琳,导师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2001,涉及对史料教学的认识,史料分类,史料教学的研习过程(识读史料、理解史料、应用与创新),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概括与比较、创新思维)以及史料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文章重整体,重历史思维与史料学习的联系,论及中学史料教学的各方面,成为中学史料教学论文的开山之作。《中美史料教学比较研究》,宋玮,导师李稚勇,上海师范大学,2007,文章梳理了中美课程标准对于史料教学的指导性意见,首次全面介绍了美国史料教学的基本途径(“做历史”,应用艺术作品进行史料学习,角色扮演、利用网络进行史料教学),并在介绍中国史料教学特点后对两国史料教学的共性与差异性做了点评,成为了解现代中学史料教学发展情况非常重要的文献。而作者在写作期间寻找的相关案例具有典型性,帮助历史教育工作者迅速了解中美史料教学发展水平。《论史学理论在中学史料教学中的应用》,向胜翔,导师李稚勇,上海师范大学,2009,文章从采用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来解说中学史料教学,从历时性层面选择出的重要史学理论,从兰克的史料批判、年鉴学派的跨学科解释、柯林伍德的神入与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来支持史料教学活动,为史料教学寻找来自学科本身思想与方法的支点并附上相应的案例。总之,21世纪以来,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深入,对史料教学的研究如火如荼,2001年到2009年止,在国内期刊网搜索有关史料教学的文章达到278篇,本论文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的。1.4意义及创新之处本论文的创新之处12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概述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困境为研究背景,第一次把新课程的改革、高考命题改革及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实地研究和考察得出第一手材料,了解到高中历史教学现存与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理念不相适应的问题,再结合这些问题的原因来思考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对策并进行分析论述。大体上遵循了从问题提出、理论归纳、实践检验、再到过程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关于解决历史教学困境、推行史料教学的研究框架。具体包括:①通过实地教学调查来了解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现存的问题的调查,笔者采用的是较大规模的实地调查来得出结论的,首先是针对学生对历史课教学的态度得出上历史兴趣的丧失、重视程度的减弱、学习手段的被动等因素,再从教师层面的调查中得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的不到位和流于形式等教学方式上的弊端。再针对客观存在的弊端提出对策,这样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提高教育质量。②通过对高考分析来探索导致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困境的原因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地区高考考区学生答卷情况和各大题的高考得分成绩分析,了解到我市学生在历史学习方式上存在的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得以解决,可以将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改革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③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来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笔者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史料教学的课题研究,证实了史料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并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在此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改革,所以推行史料教学也是提高高考复习效率的手段。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史料教学进行研究,配合历史教学的案例,勾勒出在高中进行史料教学的初步线索,为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解决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手段,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创新意义。1.4.2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为了有效地改善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教学中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能很好地衔接高考命题改革,我在教学实践中将史料教学引入中学历史课堂,它能很好地改善现存中学历史教学的不足,吸纳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达到教学效13第一章概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果的最优化。1.提高学生的高中历史学科能力经过学生在阅读、辩析、提炼、理解和阐释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再现和反省历史进程,探寻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探讨一条高效、操作性强的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模式,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史料学习在历史学习中的意义,并培养其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等学科能力,符合高考命题改革的需要,所以推行史料教学是提高高考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既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又能提高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2.转变高中历史老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教学实践,本研究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教师通过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而转变自己的角色,更新教学理念,确立当代教学意识,同时也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3.提高我省的历史教学水平和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高考对中学教学有着巨大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对高考命题改革的研究可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学的历史教学水平和推进新课程改革,随着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浙江省在2006年也进入了新课改试点,但高中的历史教学现状仍停留在转型时期,全新的教材和传统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所以探索一种适应课程改革的、全新的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我省的历史教学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我省的新课程改革。以上均为论文作者不揣冒昧所为,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学界前辈批评指正。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第二章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2.1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试题高考改革的趋势史论结合的普及性,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2.1.1随着高考命题改革在全国的推行,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最大的发展趋势就是从大量第一手和第二手的史料导入,体现了史论结合的普通性,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如2008年全国的“文综大纲"对普通高中历史标准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目标提出了三项要求:①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②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③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从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史料的导入越来越多,以2008年为例:2008年全国卷I有8道材料类选择题(13、14、15、16、17、18、19、21题);2008年全国卷II有4道材料类选择题(第14、16、18、23题)。其中卷I有4个评论类选择题(如“在华美国人士评论开国大典”题、“张伯伦评论国际形势"题),卷II有一道评论题(即“列宁评论近代中国事件”题);2008年北京卷更是如此,全卷使用材料的客观性题目达到了42%,主观性题目达到了100%,为历年之最,其中主观性题目的1/2均使用了原始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支持问题的论证。其次是材料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在主观、客观题目中最大限度地使用材料,历史材料也呈现的多样化,其中有历史地图、图片、照片、图表、原始文字资料、历史陈述资料。如2009年的浙江文综卷:有读图(14题);读表(15题);有学者评论(18题);有电影场景(20题);有文献材料(22、38、39题)等,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提炼分析的能力,试题本身洋溢着历史气息,彰显了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2.1.2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让题目出彩高考命题的第二大趋势就是采用新情境和新问题让题目出彩。高考命题专家杨宁一教授认为:“通过材料题设计新情境是发展方向,可以有完全脱离教材的考查,也要以教材叙述的历史史实为背景的考查,还要有对教材中经典史实的考查。’’。所以从这几年高考的命题来看,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已成为历史试题设计的一个不第二章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可逆转的趋势。有了新情境,并据此设计若干具有认知逻辑和符合课程目标的问题,就可以使学生在教材知能意背景下施行探究性学习,通过“三新"(三新: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考查三维目标有机融合。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各套试卷都体现了这一趋势,因使用了新材料,设置了新情境,提出了新问题,试题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对这样的试题,死记硬背,“猜题押宝”都无济于事。在这些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中,新材料是基础,起关健作用。所以试题所用的新材料不仅数量多,而且很有特点:一是典型、权威;二是严谨、规范;三是丰富多彩,有的还相当生动。如2009年浙江文综卷孔子西装题,有趣而严谨,通俗而深刻,为考生的思维创设了一个美妙的“三维"空间。(原题如下)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本题大胆创设有趣的新情境,而历史新情境将学生融入到“活生生的历史"中去,让他们尝试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研究性学习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高考中这类创新试题越来越多。2.1.3源于史料的生活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高考中的史料运用除了普遍性和注重情景性以外,第三个趋势就是在关注生活。关注生活是指命题设计紧密结合现实生活,高中新课标是这样规定的: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要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复,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与之相适应,新课程高考试题命制必然是生活化取向的。这里所指的“生活”,并不是狭隘的、局限于学生生活直接体验的,而是既包括学生生活更包括广阔的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小舞台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他们的生活经验既包括直接经验,也包括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每一个人成长中不可分割的两翼,其中既有现象化的生活经验,也有本质化的生活智慧。所以,高考命题的背景资料可以网罗生活素材,但立意必须指向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命制以探究题为代表的立足生活的开放性试题,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这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所以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思想的变化是当下历史学习的“热点”。2008年全国卷和地方各试卷都凸现了新课程这一理16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2.2浙江省湖州地区历史教学的困境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一次不断摸索总结,逐渐完善成熟的过程。浙江省实行新课程已经两年了,~线教师仍有许多困惑和迷惘,学生学习历史依然感NtlE常艰难和痛苦。针对这一状态,依靠多方面的帮助,我们在湖州市包括三个县(长兴县、德清县和安吉县)进行一次教学的问卷调查活动(问卷表见附录1),从中选了十二所(长兴5所、湖州2所、德清3所、安吉2所)代表各个层次的中学(省一级重点中学、一般公立中学、职业高中、民办高中),并对这些中学的学生(近二千人)、教师(近60人)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要求:1、学生以不记名的形式独立完成;2、选择题原则上要求只选一项3、调查时尽量注意不同任课教师、不同班级的平衡状况,以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本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是客观存在的,从学生层面上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2.2.1学习历史的兴趣丧失笔者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在高一开设的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门文化课中,只凭你的兴趣,历史应排在第(际把它排在第()位?)位?一年的学习后,你实表1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按兴趣排名人次总量及所占比一年历史后按自身实际排名总量及所占比例名次例12345638人32人49人58人1119人38.10人40人13.7%8人次22人54人3%01人33.3%43人40人90人30%104人34.7%50人64人156人52%统计结果表明:开学初有109名学生因为兴趣把历史排在第三位,所占的比例为36.7%,其中将历史排在第一位的学生有28人,所占的比例为9%,把历史排在后三位的占30%,排在中间的占33.3%。这正是一个正态的分布状态,足以让教师感到欣慰。但19第三芝童量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史教学的现状和田埋上海师m大学颈士学位论立经过一年的学习以后,学生给历史学科的定位排在前三名的只有40人,仅占总数的133%,排在中间的为347%,而排在后三位的激增到52%反差如此强烈,令人震嚎。有的学生写道:“学历史真讨厌!”、“历史枯燥乏味,真想早点分班就可以甩了历史!…历史超无聊,超难懂!”“历史课等于背书的课程…”表2:湖州市不同类型的学校高三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情况《前面盂很不重视圈由上表可见,相比上表高一入学时、进入高二、高三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又加速度地下降了。总体大约有1692%高三学生报喜欢历史,35%的高三学生对历史课的喜欢程度是一般,而有401%的学生是很不喜欢历史的。而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情况也不一样,相比来说,职业娄的学校比重点高中和一般的高中和民办高中来说对历史课的兴趣大一点,而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对历史的必趣晟弱,其次是一般的高中及民办高中。2.2.2学习历史的重视层度的缺乏表3:湖州市不同类型的学校对待历史课的情况(%)(不分年级)所\重不太重视比较重视很重视缺失数据≤这重点高中一般高中职业高中民办高中总计8.8134611464241.0338.133.33937215.211.16.28】O4220.310.4920410.2120.115.413634038363790.8表4:本校各年级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率(单位:百分比)上海师范丈学碰±学位论文#=章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田境从以上的数据显示,湖州市的三县二区的高中生不重视历史课的有51%,重视历史课的高中生有48.1%。历史是一门考试科目,学生不会过分忽视,但与其它的学科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得多,而且由于受文理分科的原因,高一与高三学生在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上大相径庭,说明了高三学生对历史重视原因中主要是高考因素。2.2.3高中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被动笔者对高中生的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堂积极思考课后复习、对学习问题具有探究精神)的调查,结果如下:图表5: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调查:这一数据调查显示了绝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学习历史的基本习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继续延续初中“应试”的学习习惯,被动地依赖老师,等老师布置学习任务,21第=章高考改革背景T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上海师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靠教师讲解知识点、划重点、给现成答案;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营诵强记。我省高中人民版新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思考题很多,但教师上课不可能面面惧到,因此学生这种被动落后的学习习惯与方式,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差甚远,这也是导致历史学科困境一个很主要的因素。从教师的层面上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2.24教学理念的滞后,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对教师的调查问题是教学中以什么为中心,以什么作为高中历史教育最终目的?历史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结果如下图表6: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心的调查:圜由上图可以得出:我省高中历史教师并没有真正去理解新课改的思路,他们仍然强调把养成专业知识素质作为第一要务,考试成绩作为堆终的衡量标准,即最根本的是要适应高校的学科内容和大学^学的考试制度。所咀从教师的理念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是为考试服务的。学生不可能是学习的主体者,只有高考是一切教学的中心。2.2.5高中历史教学手段的滞后、形式的单一上海∞范大学硕士学也论文第=章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图表7:在12所学校中有良好多媒体设备的调查图表8:浙江省12所高中历史教师使用多媒体情况及补充课外知识的(%)圜&*《mBgm目“{*月**m镕从上述的数据显示,较多的学校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并不完善,有些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仅仅是一种摆设,或者是充当例行检查、验收时的“门面”:第二种情况就是有些学校虽然有了多媒体设备,但是教师的使用率还是很低的,尤其是除重点高中以外的一般高中、职业高中和民办高中,大部分的教师还是比较适应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少使用多媒体甚至于不使用多媒体。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及在此背景下高考命题改革的走近,它的要求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是严重脱节的:因为教学仍然是旧的模式,而教学评价已经走向更高的方向。在我省高中各学科教学当中,历史课处于比较尴尬的地步:一方面历史的高中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表面上是用着新的教材和新的教学理念,实质在这一外袁下进行的仍是旧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教师是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也渐来渐少,对历史的重视层度也可想而知了,兴趣的减弱、重视层度的降低又直接地影响到了高考的成绩。于是新课改在实施的过程中与教学现状出现了严重的断裂现象,这表明新课程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切实扎根于普通课堂。所以,这三年的文综高考历史学科的不尽人意.也是不言而喻的。2.3浙江省湖州地区高考考区的困境与分析新课改下高考题型分析2.3.1第三章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浙江省是2006开始进入课改,2007、2008年是采用全国卷I文综试卷。这两年全国卷I和全国卷II最突出的特色是大量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全国卷I选择题12题中,有1l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全卷材料型试题的比重达到了96%。全国卷II选择题12题中,有10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全卷的材料型试题比重达到了92%。为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所仅见。到2009年是浙江省实施新课程的第一个大轮回,也是第一次自主命题、第一次必修与选修分层教学、考试、录取的一年,2009年浙江文综卷基本模仿全国卷的模式,形式上、难度上、考查内容上都与学生熟悉的全国卷保持一致。同时浙江文综卷也略有变化:必修与IA内容首次结合,以必修为主;增加了自选模块,今年考查了IB的“商鞅变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两个专题,以求体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念。由于课改的脚步太快,本地区的考生并没有跟上课改的步伐,下面以浙江省尤其是湖州地区高考的分数和答题情况加以说明。2.3.2高考分数列表分析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笔者参加了2007、2008年、2009年浙江地区的高考阅卷工作,这三年的改卷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浙江考生在文综高考中的得分率之低是“惨不忍睹”的,扣分则扣到“伤心欲绝"(其中浙江省2007年历史学科的平均得分为39分、2008年历史学科平均得分为36分,2009年57分,湖州地区得分为全省之最低),看到一份又一份的零分卷,让人扼腕叹息。痛定思痛,我们不由得要反省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没有跟上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步奏,没有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学生们根本不懂得解读材料、在材料中汲取有效信息和利用新情境、新材料概括和综合;表达完全没有针对性,不着边际、任意发挥。下面以2009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来加以分析,39题是一道材料题,其中第2问的分值是4分,其设问是“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命题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2分)。原题如下: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材料一(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得不去城里找工作。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余教堂尖顶的图景。一一马克矗《世界文明史》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一一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据统计,浙江全省共有试卷101202份,从对95.9%即97041份试卷的抽样调查中,得出如下得分情况:图表122009年浙江省考区高考文综39题的得分情况:得分人数所占比例44.3%48.4%7.3%0.25%0.15%得分情况0分1分2分3分4分42968人46966人7068人24人15人也就是说,本小题平均得分0.66分,从所给材料、设问本身而言,不算是难题,从阅卷情况而言可得如下认识和判断,0分说明学生对题目完全不理解。1分说明学生踩到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对书本专业的学科语言没有吃透,所以表述完全没有思路,不够专业;3分和4分的,说明学生既理解了设问,又吃透了教材。从以上题目可以得知,我省尤其是本市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远远没有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存在着严峻的问题:第二章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不能正确地分析、处理材料,没有较好地掌握答题技巧,表述无序、混乱,材料一其实是推动工业革命爆发的因素,材料二是工业革命中蒸汽动力产生的背景,材料三是工业革命的影响。题目要求“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几段材料不可能涵盖所有答案,这就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得出完整的答案,即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深层角度去分析,但考生们在回答该题时表述完全没有思路,条理不清,可见平时历史课上的史料训练是极其不到位的。2、概念模糊、阅读能力欠缺,抓不住关键词。如很多的考生将“社会生产"表述为“社会生产力",将“实验科学"表述成了“科学实验~‘自然科学",将“手工工场"写成了“手工工厂"等的很多。同时在这次阅卷中体现了考生阅读能力之欠缺,审题不清,抓不住关键词,如题目的时间限定词是“近代”,而考生们的回答却忽视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有的考生还把蒸汽归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3、教师对教材利用不充分、处理不到位,缺乏学法的指导、思路的梳理、解题之训练,本题旨在考查工业革命中蒸汽动力产生的原因,必然要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虑经济中的工业革命的问题,很多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分析能力,更谈不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了。综上所述,该份试卷中考生们对史料题的把握可以说是全军覆没的,学生根本没有知识的迁移和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的阅读量大,绝大多数学生对大段的材料束手无策,望“题"兴叹。所以针对浙江考区的现状,一个不可改变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现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已跟不上高考的节奏,急于要得到改变,急于要寻找新的出路。所以我认为: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和高考试题改革的方向,必须要强调史料教学,从而把历史知识内化成历史意识和历史感觉,从而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并把这些能力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来培养其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26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困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与出路第三章困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与出路3.1史料教学的涵义面对着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面对着来自高考的压力,笔者认为高中的历史课堂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能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要能在多样化、开放性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应该能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是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传授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高考命题改革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历史教学才能充满着生气活力,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贴近历史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高效性,而史料教学就适应了以上的要求。史料教学的涵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一文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即历史的实际情境及其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1’’。在这段话中,汤普森明确指出,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就必须像历史学家一样,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仅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己去运用史料的问题。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不能仅因而这就涉及到让学生自而高中历史的史料教学指教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史料为载体,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探究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又是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组织历史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3.2史料教学推行的依据1.汤普森.理解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P503第--itm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与出路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1人类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史料是指“便于人们了解和形容历史的、以往人类文化的文化的痕迹”。它包括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各种文化的痕迹。葛懋春在《历史科学概论》中指出:“所谓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1’’。这类痕迹有实物、有遗址,也有用大量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简单地说,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篡历史所用的资料,或称之为历史的信息。历史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类历史的一切都变成了陈迹,今天的人类要了解自身的历史,只能凭借史料,离开了史料,人类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任何科学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历史科学也不例外,从客观事实出发,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在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要从既定的事实出发”,“研究必须要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2’’。我国近现代的的著名史学家对史料重要性也有重要的论述,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说史料》中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得史之可言”3,所以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规定;蔡元培则认为“史学本是史料学”4,翦伯赞在论述史料与史学关系时说“历史资料,第一,它是记载过去的事件,记载过去的历史,同时还是解释现在的资料,如果不懂历史资料,我们无法解释现在,对当前的好多问题解释不了。"“第二,历史资料不止是研究历史的资料,同时还是好多种学科的研究资料锄。中国近现代这些著名的史学家关于史料与史学的阐述使我们明确:人类认识历史和研究人类本身离不开史料。基于此,笔者认为,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3.2.2历史教学本身特点和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的要求历史有两种含义:一是客观过去本身,二是客观过去的呈现。因前者无法直接观察,所以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历史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录。即历史因其过去性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又因其“记录”所以又有相对性。历史学家王尔敏认为:“凡史料以至史料,不经史家之解释,即无史学之意义。”“史家所能以提供历史知识者,则必须经过1.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3版2.黎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古藉出版社P41.1993.1224.蔡元培.明清史料档案甲集・序言.中国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年版5.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大出版社1985年9月版.P6028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困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与出路解释,方可以成为知识1’’。历史是历史学家(主体)和事实(客体)之间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不断被重写。历史知识不断被建构的这个特点,与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建构主义知识观不谋而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做出的暂定性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已,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和客观性。正如历史学家们对历史的理解一样,历史既然是一个不断被解释的结果,那么随着新材料的发现,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拓展,“记录"自然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今天教科书记录的历史知识,只是现阶段教材编撰者对历史尽可能正确的描述与解释,它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基于历史知识的这些特点,历史教育的目标当然不只是简单让学生记忆历史事实,学生学习知识不应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需要不断地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2’’。历史教育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带领学生像历史研究者那样更趋近历史的真相,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规律及其内在联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史料教学是由学生运用第一手材料作为论据,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的过程,从而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和培养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正适应了以上这一要求3。高考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一方面承担着为高校选拔真正有学习潜力的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又对中学教育起着积极的反拔作用。真正有潜力的人才,不会是死记硬背的“背多分”,而是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考查再认再现所谓历史知识的试题,是无法保证其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历史知识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不能是简单锻炼学生记忆力的学科,高考历史试题当然也不应和不能局限于识记能力的考查。真正要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历史教育的发展,高考命题必须强调从史料中探究历史、提高能力。所以史料教学也是适应了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改革的指导思想。3.2.3新课程标准为高中史料教学提供了实践土壤1.王尔敏.史学方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1642.陈琦.张建伟.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43.邹樱.高考历史广东卷能力考查研究.[J].历史教育.2009.729第三章困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与出路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随着史料教学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教科书中引用史料的不断增加和高考历史试卷中材料解析题比重的不断攀升,史料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下面从三个方面作一详细的说明。第一,从《课标》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来看。首先,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g-的能力"。在这里,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是指史料,即白寿彝先生所说的,“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1’’,或如曹大伟、赵世瑜所说的,“一切存储着有关过去信息的资料”,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2’’。很明显,《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其次,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这是《课标》不同于过去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否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将只能是一句空话,探究学习也只能成为“无米之炊”而沦于形式。第二,从《课标》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来看。在各个模块的课程目标中,都提出了明确的史料教学方面的目标。在必修I中提出:“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在必修II中提出:“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必修III中提出:“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在选修III中提出:“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在选修VI中提出:“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以上这些,可以看成是“课程目标"在每一个模块中具体化的一个表现。1.2.白寿彝.史学概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P301白寿彝.史学概论.【M1.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P21730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困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与出路第三,从《课标》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来看。在“教学建议"中,再次强调,“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f--'l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大量接触原始史料,如档案文件、历史原著等,从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找出答案。1”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三条与史料教学直接相关的建议:①“历史习作"。《课标》认为:“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3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事实上,要撰写观点新颖的历史习作,单凭一本教科书显然不行,学生必须借助于课外各种存储有历史信息的史料。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整理史料,然后在史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用准确的语言文字逻辑严谨地表达出来。②“历史制作”。《课标》指出,“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j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在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中,学生必须广泛收集各类史料进行重组an-r,从而达到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目标。③“历史调查”。同“历史制作”一样,“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历史调查,可以搜集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总之,这几种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都离不开史料的运用,都属于史料教学的范畴2。3.3史料教学的作用3.3.1感受真实,引起兴趣,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在上述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中,兴趣的缺失是一个主要方面,有学生表示“我喜欢历史,但我讨厌历史课"。尤其是高三的学生面对着高考的压力,再加上历史课堂的枯燥乏味毫无生命力的接受式教学,所以毫无兴趣可言,这样就扼杀了历史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和灵魂。历史是活着的过去,钱穆先生说:“我认为就历史讲,历史上的时间,与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时间有不同。历史上之所谓过去,我们说它并未真正地过去。历史上所谓未来,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到来了。换言之,历史时间有它有一种绵延性,在瞬息变化中它凝然常在的一种特殊性。…历史事件是一种远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1.2.华丹:试比较美英历史科国家标准目标体系的异同.【刀.历史教学.2005.8.P70.张静轩:从课标看史料教学的重要性.【J】.历史教学.2008.8第三章困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与出路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它一贯的历史精神。m;而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历史哲学》所表述的关于历史的看法,实属典型。在黑格尔看来,历史是精神在时间中自身发展的过程。精神是人类共有的和单一的,表现为人用他们的语言、心灵、文化所创造的一切。历史是精神自我发展的历程,也是世界走向自我意识的过程。历史是一个理性自由的故事2。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这种历史精神的功能几乎丧失了,要把历史知识脱离书面化,而在学生的心灵中重演,只有借助于史料、依托具体的史料神入才能达成心灵上的共鸣与升华。所以史料教学的第一大功能是可以通过真实的回忆回到过去,感受真实的历史,引起精神上的共鸣。案例一….通过真实的历史回忆来回归真实,在心灵上演绎过去如在讲述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原因分析时,可导入以下几则史料:材料一:王安石对神宗说:“民不加税而国用饶”。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借款的方法来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贷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中收到增税的成果…可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被王安石看穿,也很少被他日后的崇拜者顾及,即现代金融经济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这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涵,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显而易见的财产权之被尊重和分工合作的交换庇所根据之客观价值,不能在某些方面有效而在其它的地方无效。如果这当中产生两种条例和不同的习惯,则必生罅隙,不仅引起争辩,而且将鼓励经济因素逃脱管制。大凡金融经济生效,有关贷币与信用的事物必须取得随时随地都可以公平而自由交换的法定地位,此有如液体被封锁于油管或者水管之内而仍保持其赋有之压力,揆观世界历史,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国家可以不经过一段艰苦奋斗,而能构成此种组织体系.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所有物质与所有的服务才能全面地交换,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之改革影响到全国农民,其最后之目的在将改革成果带到华北战场,如此一种商业组织是不能缺乏农村内最低阶层的支持。可是宋朝和以往的朝代一样,土地之占有分割为无数小块,农民逃荒的情形时有发生,除了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存之在农业存积资本的情形,在当种种的条件继续的过程中,有关服务性质事业不能建立而展开,付费公路既未曾修建,一种正规之邮政也付之阙如。法庭的费用无力支付,则迟滞新式民1.钱穆.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M].人民出版社.1998.P382.罗义俊.理性与生命一当代新儒学文萃.[C].上海书店.1994.P41132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困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与出路法之展开…因为他们缺乏我们今日的认知,所以宋朝官僚只在道德的立场上争辩,而在言辞中暴露了当日社会的情形:如青苗钱即未曾如现代之标准以法定的方式主持。所有申请贷款、调查申请者之情形、提供借款之保证、到期不能还款之处置,及没收其担保之财产等,全无利地归还,丝毫没有顾虑到村民的意愿和他们各人间的关系和责任。而保甲法又与王安石其他新法背道而驰。向全体农民征兵有如以前各朝,必以均田作基础,必以均田作基础,因为当兵的义务可以视作每户都纳同等之税,而税率又轻的情形下的附带条件。宋朝既已将税率提高,叉促进金钱的流通,则全面征兵必使穷困之家更为不堪。…~选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应该说,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无一不从良好愿望出发,比如“青苗法”,本意上就是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的,而且,他在鄞县做官时试验过,“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而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农民都不识字呀。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利民之政”变成了“扰民之举”。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其实中农、富农和地主不存在春荒的问题,根本用不着贷款,但地方官员就是硬逼着他们贷款,因为要完成指标。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口乞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再有像“市易法”,本来是规定收购滞销货,后来就变成了专门收购紧俏物,这时的衙门已经变成了一个赚钱的机构,结果成了全官经商,官商作风愈演愈烈,政府与民间争利。…一选自吴明明《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33∞三{国境T的高十历史教学对策与出路±≈师范大学碰±学位论文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文中说“历史不可能全真,历史的最值得珍贵,却在于极近于真”。学生在阅读史料时可以重新回到过去,拉近历史和现实间的差距,从而可以全面地了解历史的真相,避免了课本上简单的历史结论(注:人教版把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29个字一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再加上新法用人不当。)他们可以通过史料去了解过去,了解历史不仅仅是过去事实本身,也包含着人们由主观立场出发对过去的认识和解读,从而真正地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构建自己的历史观。史料教学还可以通过丰富历史的表象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历史不可再现,而教材写得再好也不如一些史料反映得形象生动、准确可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必要的音像史料或者是实物模型,可以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积极性;同时,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从而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案例二一.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兴趣人民版专题四《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时,讲到列代服饰的变化,可以以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的一段说明为导入: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地更有力量,它不象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J,.4rl生活的一个部分了.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导入三则材料,首先是图片史料一《旗袍的演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田境T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与出路从图片中可以感受旗袍在封建时代的宽袍大袖到民国时代,从而可以从服饰的变迁来寻找历史在各个时代发展的轨迹。材料二:导入满清官员的服饰:“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这里把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雄狮: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悍豹;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猛虎;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紫鸳鸯、犀牛;丸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练雀,海马;”材料三:讲到近代服饰中的“中山装”,可以导入中山装的图片(见下图)并向学生提问:“中山装各个部分分别蕴含什么意义?”然后向学生解释:“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综上所述,可以把历史知识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相结合;这样即丰富了历史课堂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史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所以,史料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弥补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动力不足这一弊病。3.3.2有利于历史研究方法的习得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历史学除了让学生感受真实应还有更深一层的功能,那就是有利于历史研究方法的习得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形成其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正如近代西方历史学之走向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科学历史学之父”兰克(LeopoldvonRank*,1795—1886)在其代表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中有一句名言:“历史学向来被认为有评判过去、以利于将来的职能。对于这样的重任,本书不敢企望。它只不过是说明事情的本来面目而已。”这里不仅强调史学家应有秉笔直书、不曲笔阿世的人格精神与职业道德,在其背后,更重要的是科学主义的求真精神,是一种研究方法。教会学第三章困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与出路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塞问题I: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为什么出现了如何不一致的分析?说明了什么?你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史料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说明:本题通过冲突的历史叙述考查对史学的理解。参考答案为历史本体(已发生),历史的遗存体(史料)与叙述中的历史(加入了人的情感与意见),而历史叙述冲突的根源在于关键性史料的缺失与历史叙述中主体(人或阶级、阶层)主观倾向。问题II:关于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你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史料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说明:最主要原因可以根据各人的历史证据加以说明,注意论从史出原理。史料分析中经常采取的判断事实真伪的方法,由不同渠道、不同目击者汇聚相关某一事件的史料能帮助今天的人们了解历史真相。3.3.3促进道德修养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由于历史是要传世的,历史具有教育当代与后世的功能的,一部好的历史,必然会发挥其教育功能,历史学家杜维运是这样阐述历史的教育功能的:“读殖民史,则驰心于远略;读战争史,则极意于争雄;读外交史,则务夸纵横捭阖之能;读商业史,则醉心于经济侵略之蓑。史能传人,而人不能转史,世界之祸,遂穷惨极酷,几于不可收拾矣。历史作品里面,如果充满杀伐、乖戾、浮诞、谲诡的气氛,又纵容奸回逆窃之行,崇奖拓殖争雄之事,那么即使其本身是千万确的实录,人类实未受其利而先蒙其害’’1这里阐述的就是历史学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道德修养提升和形成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尤其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价值,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的意义。价值是态度的核心。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我国中学历史科一贯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采用说理的方式阐明事理,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这样的方式带有说教的因素,有时教育效果可能会不甚理想。史料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获取相关史料,鉴别、分析史料,进而分析、解答历史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具有切身感受的情感体验,并提出1.牡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大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40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箜三童困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簟兰些堕了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同时,明白了事理,了解了历史,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养。总之,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认知的问题,更有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单纯说教的方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体验,自己得出结论,不仅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而且也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英美两国的历史科课程标准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强调了该方面的要求。我国的历史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明确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而史料教学,正是达成这一目标要求的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方式。下列选取的案例,侧重于以史料的启迪功能,使学生在史料中感受真善美,提升道德修养。案例:《文艺复兴的背景》在讲述文艺复兴的背景时,我选取英国史学家费雪(H.A.L.Fisher,1865—1940)在其大著《欧洲史》(AHistoryofEurope)中描述意大利学者的生活:在悠闲自由的空气中,学者的生活能受人尊敬。从前只知有君主与将军的世界,现在人们认识了另一类人,他们的周围都是书籍与文献,过的是静寂的文化生活。人文主义者尼可罗德可里尼(NiccoloNiccoli湖有800种手迹的图书馆系佛罗伦萨(F01rence)“第一他的外表端正和荣誉之一,这里有维斯巴辛诺(Vespasiano)对他的生活写照:悦,往往笑容可掬,措辞温雅;他穿的是曳地的大红长袍;他从未结婚,因此可以专心研究,不受妨碍,一个管家的替他准备日常需要;他在饮食与起居方面,处处表示清洁大方。当他坐在桌边的时候,他从古代的器皿用膳,桌上陈设满是美丽精致的瓷器。他的酒杯是水晶的,或者是其他的珍贵宝石,望着这位典型老人的用膳,实在是一个有趣的镜头。他总是喜欢他的餐巾和台布等物整洁无比。也许有人会对他的珍贵器皿表示欣羡,我的回答是虽然以前很看重这些东西,现在却改变观点了,既然有朋自远方来,他就有所馈赠,不论是大理石塑像,或是古代的花瓶、木刻、石刻、名画,以及嵌镶的家俱等等。他有一副最精美的地图,绘着世界各地的城市,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当然也是里面,佛罗伦萨找不出第二家比他装潢更美或更雅致的陈设,因此到那里去拜访他的人,都会感到无限高尚的乐趣。11.H.A.L.Fisher,AHistoryofEurope,EdwardArnold&Co.1936,pp451—45241第三章困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对策与出路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史学家在这里提供了学者的世界,描述了文艺复兴时学者在悠闲自由的空气中,过着静寂、高雅的生活,在这极为柔美的历史画面中,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为什么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除了比较富足的城市经济以外,这里有宽松的学术气氛,有古希腊罗马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这柔美的历史画面中,学生所感受到的历史知识、提升的道德修养,已非笔墨所能尽述了。3.2.4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高考命题改革相适应20世纪末,我国开始进行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重视综合是新课程理念之一。综合理念影响了高考科目的设置,在3+x高考改革方案中,“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成为正式考试科目。2000年,继广东之后,浙江省与江苏、吉林和山西等三省也进行综合科目考试实验,而文综高考中所提倡的跨学科思考,必须要通过史料来进行,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最大的困境是在高考中的不尽人意甚至惨不忍睹,而史料教学的推行,能提高跨学科文科综合能力,从而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改革相适应,所以进一步强化史料教学有利于适应文科综合考试的需要。跨学科思考帮助我们更多解释历史现象,深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但是这些解释依然需要在人们的证伪中被审视,特别是需要在实践中领会历史解释与科学解释两者初始条件的差异性。跨学科思路与史料教学相结合尝试涉及常见的演绎法与归纳法,可采取得方法是以包含其他学科思想内涵的典型史料来解释问题或者给予多学科的解释假设、解释模型寻找相关史料。以下是通过教学案例来加以说明。案例一: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于西方(案例和教学设计)1800年前后,西方人因为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文明大跃进,也开启了现代国家的序幕,但同时期的中国,虽然出现了实用主义学说,却因为改良的科技仍然屡战屡败的经验,及往后一连串因素,导致了十九世纪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失败和极端困难的世纪,从而远远落后于西方。那么从中国曾经的辉煌和事迹而言,学生可能会发问,为什么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型期,中国的由盛而衰有如此之神速?这里,我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提供材料,然后由学生自主分析后得出结论:材料一(地缘因素的限制)中国近代的落后和中国的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切断了欧亚之间的唯一的传统商路。西方转而专注42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推行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第四章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4.1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章实斋云: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1(按此处所谓史学,即近人所谓史料)。西方史学家则云:“环绕吾人四周者,无一而非往事的痕迹。2”从纸上文献,到事实自身遗留,史料确已多到无法用笔墨形容的地步。从史料的分类来看,有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有图片、口头的传说、文字的记载,还有实物或遗址。史料可谓浩如烟海,所以在推行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史料的准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史料的准备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真实性原则从孔子、司马迁到王国维,中国史学家对史料提出了种种认识,其中有一个原则是贯穿古今的,即重视史料的真实性。这是因为只有史料具有真实性,才可能写出可信的历史。在该问题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同已往史学家是相通的。3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其中必然会融入了编撰者的个人好恶和观点、立场,史料也因而有真伪、偏全、粗精、存佚之分。这就要求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艺术作品、遗闻逸事当作是正史来对待,而是要通过考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比较、剖析、鉴别,看其观点是否最大程度地符合实际,然后取舍。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鉴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否则所得出的结论就站不住脚,而所做的一切也都将徒劳无功。而且笔者对眼下公开课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人造史料"(历史教师们根据课程需要塑造相应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和虚拟情景,是违背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与新课改方向背道而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的情操。’’4可见,尊重历史和追求真实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还原、再1.章学诚.章氏遗书.卷九.报孙渊如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2.G.J.Genier,History:ItsPurposeandMethod.1950P.99.3.瞿林东.正确认识和处置史料的五种方法.[J].河北月刊.2007.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200347第四章推行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历史真实,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共同追求,“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的事实和过程,这些都是历史存在,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不依据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具有客观存在和真实性1’’。所以历史成为科学的首要标准就是客观性。所以,对于历史事实,我们决不能虚构、想象、任意编造,也不能由逻辑推理得出。否则,历史就是成为一种凭想象可以描绘“历史情景”的消闲艺术,成了“伪科学"“伪历史"。史学大师傅斯年先生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观点也许有点偏颇,但没有史料不会有史学,没有真实史料的教学更不是历史教学。(2)多样性原则指史料的多样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史料的多样性,指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广泛的文字史料,如来自报刊、典籍、回忆录、目击记等方面真实的史料,还应提供丰富的实物史料、图片史料、电教史料等,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过,在强调史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时,要注意史料引用的适度和效度,教材中史料充足并能解决教学问题并达到教学要求的,可以不做补充。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指教学中注重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以更好地让学生分析历史材料以掌握探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3)选择性原则翦伯赞在讲到历史材料问题时提出了以下一些原则:最好用第一手材料。所用的材料必须和原书核对,如因版本不同而有重要异同,亦须注明。要批判地接受前人对材料考证的成果。材料要有择别,不要为了凑多,把鸡毛和鸡一锅煮。也不要在剔除不重要的材料时,把小孩连同脏水一齐倾倒出去。不要依据孤证作出结论,武断历史.也不要堆上一大堆材料掩盖历史发展的脉络2这里所说的尊重前人在材料研究方面的成果、要善于择别取舍、要避免依据孤证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原则。尤其是不要看重孤证这一条,是唯物史观方法论的重要原则。在高中课堂中也是如此,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史料时,必须要懂得取舍:一节课只有四I.周祥森.史学的批评与批评的史学[J].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2.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448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推行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十五分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通过史料达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确不是易事。所以所用的史料得须是精选,得带有时效性和典型性,这样才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4)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的形成和发展。能力是主体自身的一种学习本领,必须通过手脑并用的练习才能获得。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把活动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树立创新意识,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等。4.2史料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史料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探究为主的一种历史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史料教学的基本过程:它的核心是四个部分…以史料创境设疑,析疑解难、归纳升华、激励和多元评价四块内容形成。首先是教师定出研究性学习课题或者由学生自定课题,教师搜索整理史料创设新情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分析史料和应用史料,学生们经过自主探究学习,以史导论,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批判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最后教师对上述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形成激励机制和多元的评价。流程图如下:49第口《*行史料教学韵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碰±学位论文第——..-_课前史料导入阶段l第——一——|创设形成历史新情境一一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一一阶段_-自主解决问题l兰岳I叶匝萼二I三【厂再赢赢一-l第四阶段卜—{形成激励、多元评价I第阶段料教学的关健利用史料创设情境。情境的设置是这模式的核心,也是问题探究式史心理学认为.情境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推行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意义的具体环境。情景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1。创设历史问题情境的手段可谓多样,可用实物媒体,如文字史料、照片、文物、图画等;也可用电教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软件等。设置历史情境要注意以下几个特点:①目的性:任何历史情境,都是为教学主题服务,不能为情境而情境;②思维性:因为创设历史情境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富有思维含量,才能服务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③趣味性:最好能让学生眼前一亮,乐于置身其中,接受挑战,开展探究;④开放性:教师设计情境应留给学生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及创造性。⑤情境的多样性。新情境的设置不一定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实物材料,或者其它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用挂图等布置的历史教室等等。第二阶段:问题生成,析疑解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更好地感知、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引发问题意识,提问的目的一般有三个:首先要引起兴趣和吸引力,其次是结合具体的历史史实,再次是培养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在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后,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质疑,大胆想像,敢于用新观点新角度去发展自己独到的见解,当学生的观点出现错误时,教师就顺其谬误进行推进论证,当出现极不合理论证时,又极易使学生再产生疑问,努力探究错误之源。同时学生在析疑解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交流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第三阶段:问题的解决,归纳升华,重视激励,形成历史反思。生成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现象”的问题,一类是“历史结论”的问题。要解决问题,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者是丰富历史现象,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问题解决的关健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让事实说话,学生能从中体验、认识到“论从史来"“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史料的获取”包括从不同的渠道来搜集史料,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史料应该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主要经历或事情的主要经过,后人的评说或评价,包含现代或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动态等方面去搜索,这样才能全邢新春.浅谈高中历史情境教学.fJ】.安阳教育.2000(1).1.第四章推行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面准确地了解研究的对象,从而客观、公正、科学地研究;“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阅读简单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应用史料印证、丰富某一历史现象,说明、修正某一历史观点。如可采用“讨论分类法",对所收集的历史史料,让学生通过讨论,决定把其归纳在某一类(对历史资料按其性质、特征、特点等分类)。这一过程需要较强的思维含量,需要分辨、筛选、论证比较,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学科能力的提高。第四阶段:形成多元的评价体系,重在激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需要宽松的环境,并不是几节史料教学的课就可以解决,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长期的训练、长期的培养,慢慢地形成其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思维。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根据史料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探索未必就是十分完善的、成熟的,有时可能幼稚、甚至有时很荒唐,但说明学生已经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作为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教师不能总当权威者、仲裁者,拿固定的标尺去量学生。对学生的一些不切合科学的想法,教师可以暂缓评价,允许不确定性的存在。并非每一节课都要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不要认为学生没有问题了就大功告成,有时留一点空白,留下一个问号,也许更加精彩。4.3史料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一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在进行史料教学中,必须要严格区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该授人以鱼还是该授人以渔呢?即到底该教学生学会什么?是能做相关的高考史料题,考试得“高分":还是学会学习方法,学会史料分析,学会史料运用?什么才是史料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笔者认为教学的目标是育人而不仅仅为了高考,史料教学也一样。所谓授人以渔指的就是史料教学真正的价值:它应是教师以马克思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它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所以也符合高考改革的方向,但是它不等于服务于高考。而“授人以鱼"指的是在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流行着一种极有市场的“史料教学",他们认为史料教学就是为高考服务的,为了迎合高考的史料解析题而设置的,即真正意义上的“应试教育"。他们把史料教学演变为讲授史料题52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推行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的解题答案,致使史料教学的“真正"价值成为高考解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史料教学就变得简单化和功利化了,实际意义上史料教学的价值远不止这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仅仅只要求学生学会,而是应该让学生们会学,立意深远的史料教学绝不能沦为高考的工具。4.4案例设计:戊戌变法失败之成因之再分析人教版的中国近代史上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很简略地分析了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上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主观上维新派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这里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思索:①为什么慈禧太后会坚决反对变法,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吗?②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是否达到了可以接受维新变法的阶段?③维新派内部是否团结一致?是否都赞同这场变法?④变法的内容是否切合实际?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同行们的思路,提供一案例设计《戊戌变法失败之成因之再分析》,其中给出的材料有张鸣的《再说戊戌变法》、汤志钧的《戊戌变法史》等。课题: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之再分析一、教学思想设计(一)学生分析从学生素质来分析,该课是适应高三学生对历史知识作深分析的一场史料教学课,通过史料分析得出戊戌变法的深层次原因,并侧重于对现实的影响,既复习了历史知识,也培养了学科能力,更进一步深入到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从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结构来分析,高中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学习行为应从记忆向理解、应用、分析与评价逐步推进,史料教学中能否为同学们推进认知过程深度创造契机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从学习心理状态来说,史料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做中学",把单一记忆变为学习与探索的过程,史料教学中教学设计与史料的准备能否支持同学们学习与探索行为成为评价史料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从被动记忆到构建学习逻辑成为改变学习者学习心理状态的改进方向。尤其是对高三的文科生,与高考的方向相适应,需要为同学们搭建符合学习心理年龄的学习支架,让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有所依托或指引。在高一阶段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戊戌变法的内容,对变法的内容和失败有所了解,但第四章推堡皇型墼堂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需要在高中阶段进一步丰富上述内容细节与它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意义与相邻事件的逻辑联系。(二)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这一课内容无疑是中国近代历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通过史料使学生置身于戊戌变法前的背景之中,在其背景下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维新派间的关系以及百日维新的措施及在当时的影响,使学生自主地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所以本课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尝试采用丰富史料来帮助同学们把握这一关键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后的原因,从而不仅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也提高学生的素养。2.本节课的核心概念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是否如课本所述的单~因素,各个因素之间是什么关系,还有哪些因素导致了其失败是本课的核心概念。3.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与影响难点:从百日维新的失败分析来历史的进程以及概括其现实作用(三)三维目标的拟定史实(知识)史能(过程与方法)史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百日维新的背景通过政治、经济等史料分析学会以史导论的习惯。百日维新前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百日维新时维新派的发展状况百日维新的内容与变法的背景因素(强调多角度看历史问题)通过经济因素看政治事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问题)通过新视角的引入与新材料的发现不断会有新解释因素涌现通过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学会历史的反思。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深入历史的价值观。其在社会中的适用程度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分析二、教学策略设计l、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与教师指导配合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推行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解读史料,分析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由史料所阐发的史识体现了史学智慧,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史料的解读分析,注重用史料来说明历史,用史料来说明方法。在解读过程中同学们学习、交流与教师点评将共同发挥作用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2、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概念图工具为同学们搭建学习的支架与整理思路。3、教学环境设计与教学媒体运用①座位安排:小组座位模式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CAI课件中需要演示文稿制作播放软件PPT2007、FLASH播放器、概念图工具INSPIRATION8.OIE(国际版)的支持4、教学准备工作I学生的准备II教师的准备梳理支持学生学习活动史料;为同学们课堂学习活动提供支架:细致阅读黄仁宇先生《中国大历史》,《剑桥晚清史》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变法中的失败因素,为史料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视角。三、教学流程框架(一)导入:以当时的一首诗导入:老夫入座倚阑观,化身冠带正登场。喁喁万首咸倾动,共指鲰生叹息看。电灯楼阁闹梨园,笳鼓喧天万众繁。谁识当年场上客,今宵在座痛无言。问:这一句“痛无言”,你能触摸到这位老者怎样的心情?感知当时变法者的心情,即神入历史,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一句“痛无言’’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变法的失败给变法者带的悲恸。然后进入背景的分析。(二)问题与史料:①戊戌变法时的社会背景史料一:1、(甲午一役后,翁同稣)时时感叹“可恨!可恨!”“何时雪此耻耶?”一一((翁同稣日记》史料二:第口章推行史料教学∞基¥原则、n程和须加著注白勺问厦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今日臣士愿意变法者,十之六七,拘执不通者,不过十之二三。”一一(军机大臣)孙家鼐史料三:3、袁世凯、聂士成,翁同稣、孙家鼐、张之洞等都成为强学会的赞助人。一一《戊戌变法》问题l:以上史料反映戊戌变法前怎么的社会背景?(以史料为基础对重大历史事件剖析)学生可以根据分析,得出结论:即当时处于甲午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下,豆剖瓜分:全国人民的求变情绪.朝野豫漫。②19世纪末的政治和经济图片史料一:纛二兰兰垒图片史料二:懈舫前墙搬况(%口.一目|_|=…口…㈣、‘“口。__=…∞‘。+史料三:直到19世纪束期,乡村仍雏持着以人力畜力生产的小农经济,国内陆路扛采主要仍是仗着驿运,报纸和电报、电话只有大商埠才有。书店里就连一张世界地图也都没有卖过.~一《戊戌变法》史料四:严复在《法意》里指出,中国的统治者,以钤制民众的主动性这种高昂代价来换取统治上的便利与安全。专制政体不知不觉地使民众”弱而愚之气——同上问题2:以上四则史料反映戊戌变法前政治经济状况?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推行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学生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中国当时的民族工业,己得到初步发展,但政治经济基础,先天不足。③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史料一:1、“((新学伪经考》以为刘歆古文无一不伪,……真说经家一野狐也,惊诧不已!,,——《翁文恭公日记》史料二:2、康有为的至交朱一新质疑道:“学术在平淡,不在新奇。”有的读书人甚至说康有为是“非圣无法”史料三:一戊戌变法》3、政治变革之事,蕃变至多,往往见其是矣,而其效或非……是故深识远览之士,..….不敢轻而掉之,而无予智之习。而彼康梁则……出言甚易。”——严复《与熊纯如书》问题3:以上史料反映的是维新派的思想是怎么样的形式出现的?学生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维新思想,形式多样,内部也极不统一。上面是关于维新变法背景的分析,学生可以通过这样三个观察得出当时民族危机深重;民族工业虽然得到初步发展,但政治、经济基础都是先天不足;而且维新派内部并不团结,思想也不一致,这样就把学生置身于十九世纪未的中国来进行分析了。通过背景的分析后,学生接着再进一步神入历史来分析变法时期的人与事。④戊戌变法时的人和事一光绪与太后的关系史料一: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一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史料二:是日上奉慈谕,……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等因,……圣意坚定。57箩四章推行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翁同稣日记》(1898年6月10日)问题4:以上史料反映的光绪与西太后的关系如何?学生根据史料可以看出二者的关系已经势如水火,一触即发。⑤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史料一:史料二:1.“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直到举世都为之震动,认为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2.“百目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史料三:“湖南《嘉乐县志》对咸丰年间的太平军的活动记录极为详尽,而戊戌年的记载却未提及维新运动一字;湖南《安乡县志》记有该县戊戌年三件大事:一、“南洲门设站”:二、“夏五月十三大风雨,屋多倾颓”;三、“匪贼寇焚衙署,毁民居,县绅集民兵御杀之”。”——选自《湖南县志》史料四:“民智不开,遽用民权,则举国聋瞽,守旧愈甚,取乱之道也。“‘开议院虽为泰西第一政,但今于开国会,尚非其时也。”——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史料五:荣禄问其如何改革,康有为回答:“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戊戌变法》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推行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史料六:“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家;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梁启超评康有为问题5:这六则材料反映了百日维新怎么样的社会影响?反映了变法过程中存在了怎么样的问题?结合上述史料,分析是谁断送了戊戌变法?请你选出你认为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条,并简要说明理由。想要理解过去,就要尽量进入过去,通过史料把当时的情境都呈现出来,可以带领学生去思考、去感受、去体会到底是谁断送了戊戌变法,得出的答案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样学生形成的是自己的历史观,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和答案。但这还不够,本课对学生最深的教育意义是通过本课的分析,学会通过历史的教训掌握其现实意义,从来初步掌握以史导论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四、教学反思与研讨本课的设计是为了拓展高三文科学生的历史思维的一个完整的案例:首先通过将丰富的史料经过整理呈现出同学们,大量的史料使学生真正“神入"过去历史人物的思想深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真正体会、感悟那历史深处的鲜活、细节、曲折和幽微,回顾了史实后通过问题设置使之达到理性的升华,形成对历史正确的评论并进入对现实的思考。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理念,切口小、深分析、讲求实效的教学方式,之所以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通过大量史料来让学生分析并进行历史的批判是借鉴了柯林武德的思想,他在《历史的天空》中阐述的:根据什么条件才能够知道过去呢?在考虑这个问题时,第一点要注意的就是,过去决不是一件历史学家通过知觉就可以从经验上加以领会的给定事实。Exhypotes“根据假设】,历史学家就不是他所希望知道的那些事实的目击者。历史家家也并不幻想着自己就是一个目击者。他十分清楚地知道,他对过去唯一可能的知识就乃是转手或者推论的或者是间接的,决不是经验的。第二点就是,这种转手性并不能由验证来实现。历史学家知道过去,并不是由于单纯地相信有一个目击者看到了所讨论的那些事件,并把他的见证留在记录上。那种转手的东西充其量也只是给人以信念而不是知识,而且是根据59第四章推行史料教学的基本原则、过程和须加关注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极不足而又非常靠不住的信念。于是历史学家又一次清楚地知道,这并不就是他前进的道路,他觉察到,他对他那些所谓权威们要做的,并不是相信他们,而是批判他们。1他从一个专业史学家的视角给历史学习勾勒了一条创新的路径,也给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逻辑基础(109icalfoundation),那就是运用史料进行教学,以及运用史料进行批判。人教版上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是十分单调并苍白空洞的,缺乏历史证据而简单地下了结论。为了适应新课程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我在这堂课的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史料后自主形成的理性思考,即“调动他们多渠道获取史料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史料评说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史料的分析,帮忙他们形成辩证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强化多角度分析历史的文科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史料来神入历史,形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历史事实的习惯,懂得了“论从史出”,培养了从史料到史实、观点的思辩与运用能力,形成了以史鉴今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这节课的方法我采用是典型的史料教学法,精心设置问题,再通过史料加以分析和探究,然后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与书本上的观点相比较,每段史料后都设置问题和讨论,在学生提出自己观点并形成争辩时,我及时加以肯定和点评,成功地将讨论引向深入,还注意对学生们进行史学方法的指导,如“你能否试着换个角度去解读这段材料?"“在史学领域你这称为‘孤证’,而仅凭孤证不能轻易下结论。"“对观点进行评价,有两点需要把握:一要用证据说话,‘论从史出’,二是要神入过去,进行换位思考,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对戊戌变法也是如此。”经过这样的指导,既能激发其兴趣、激活并拓展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1.Collingwood,R.G.(1946)Theideaofhistory.Oxford,England:OxfordUniversityPress.P.28360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总结与展望第五章总结和展望5.1研究的总结高中历史教学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一方面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仍旧禁锢着我们的思想、束缚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而我们湖州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到底是如何呢?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笔者在湖州地区十几所学校间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调查结果表明湖州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与新课程改革与在此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即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高,对这-l-J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的被动落后,缺少探究精神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师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穿着“穿新鞋走老路",虽然跌跌撞撞地“被”卷入了新课改,但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教学的方法上都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此本市在历史高考中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笔者以近三年的高考数据分析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证实了这一点,故本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严重的困境。针对困境,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重视史料教学。本文在吸收国内外学者和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阐述了在高中阶段重视史料教学的必要性,证明了史料教学在解决困境中所起的作用:它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历史研究方法的习得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时能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最终能真正地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与高考命题改革方向一致。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推行史料教学的原则和具体过程,也提出了在目前“史料教学"口号极为泛滥的情况下必须关注的问题:授人与鱼与授人与渔的区别,如果把史料教学演绎为高考服务的史料题的解题能力培养,那就是授人与鱼,即功利的史料教学,那就不是真正的史料教学,是伪史料教学。只有承载着历史教学责任的史料教学才是有价值的、真正的、立意深远的史料教学。本研究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整理、实际调查和课堂实践研究以及案例展示,提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的尝试,希望经过两年的实践,能在高考结果评价、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5.2问题和展望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它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的改革与创新过程。本文顺应这一方兴未艾的改革潮流,借鉴国外教育界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理论,61第五章总结与展望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针对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在高考命题改革下所存在的困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即通过史料教学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增强其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来适应新课程改革,同时也希望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我们也意识到,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是粗糙的,体会是肤浅的。目前也尚有许多难题没有解决,如怎样选择典型的、正确的、针对性强的史料运用于课堂教学;如何把史料的选择利用和课本知识的落实相统一;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应用史料辅助教学的“度";如何利用CAI技术使静态史料变为动态的史料来达到再现历史变迁的情景;如何把史料教学与高考复习相结合等。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一起来探讨,因为一个人的精力和学识毕竟有限,如能集群体智慧,钻研一套与中学教材相配套的史料书籍,以供广大教师在史料教学时参考,相信将使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62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附录1:“浙江省湖州市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各位老师,你们好:为了更深入了解我省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实施情况,为了更好的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特设计此问卷。本问卷不必署名,但请你仔细、真实地回答。谢谢!一、选择题(请你根据实际情况把合适的选项填写在括号中,选项可单选、可多选,不符合的可不选。并回答卷后问题。)1、您对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实际利用的情况是:A、经常开发利用B、重点开发利用C、难得作些补充D基本不作考虑2、您采用最多的教学方式是:A、以讲授为主B、以情景为主C、以问题探讨为主D、以阅读材料分析为主3、在教学过程中,您经常关注的聚焦点是:A、知识拓展B、兴趣激发C、思维引导和培养D、以考试为重点4、您常组织的历史教学活动是:A、观看电影B、展示材料C、社会调查D、基本上没有5、您采用的课外作业主要是为主A、巩固知识B、形成习惯C、发散思维D、应付考试6、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除了常规考试和平时作业外,还包括A、课堂表现评价B、历史活动评价C、档案袋评价D、基本上没有其它方式7、您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史料教学的频率约为A、70%以上B、50%以上C、30%以上D、不足30%8、您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是A、自己制作B、合作制作二、问答题:C、网上下载D、借用别人1、您认为高中历史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2、您认为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改革?3、您认为如何利用史料才能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63附录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2:“浙江省湖州市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亲爱的同学,你们好:为了更深入了解我省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实施情况,为了更好的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科能力,特设计此问卷。本问卷不必署名,但请你仔细、真实地回答。谢谢!选择题(请你根据实际情况把合适的选项填写在括号中,选项可单选、可多选,不符合的可不选。并回答卷后问题。)1.你对历史课的兴趣如何?从初中到高中对历史课的兴趣是A、喜欢、增加了兴趣B、不喜欢、减弱了兴趣C一直不喜欢D、一直很喜欢2、你不喜欢历史课的原因是什么A、太枯燥乏味B、学起来太辛苦C、考试考不高D、其它原因3.你们最喜欢历史教师上课的组织方式是A、以讲授为主B、讲授但也有讨论C、丰富的活动课形式4.你们的历史课堂上补充课外史料吗?A、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的B、有补充的,但很少C、有较多的补充5.你们历史课的教学方法是A、教师讲,学生听并记笔记B、教师根据史料布置题目,学生思考并回答C、教师在书上画重点,学生背熟这些D、教师和学生以讨论的方式来进行6、在八门课中,你最重视的是什么课A、英语B、数学C语文D历史、E、其它7、你学习历史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是A、以背诵历史书为主B、以记教师上课的笔记为主C、以自我思考为主D、结合教师的讲和自己的反思8、你们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对多媒体的应用如何A、经常使用B、难得一用C、使用频率比较高D、从来不用问答题1.你认为现在的历史课中存在着哪些问题?你觉得什么才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你认为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历史课堂?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著作:l、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3、杨豫、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4、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台湾三民书局.1979年版5、剪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1996年版6、汤普森.理解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7、选自苏霍姆林斯基.【M].苏霍姆林斯基与教师的谈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8、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刘知已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0、葛懋春.历史科学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3版11、皮亚杰(瑞典).心理发生和科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200313、加德纳.多元智能(第二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14、高向斌.走向合作性教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5、李稚勇.社会科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6、聂幼犁.中学历史教学论.【M】.学林出版社.1999年17、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18、姬秉新.历史教育学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19、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0、钟启泉、崔允济、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1、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22、刘清华.高考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23、荣孟源.史料和历史科学.[M].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4、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5、赵亚夫.历史学习方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6、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27、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P5028.柯林武德(英).历史的观念.【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29.钱穆.史学精神与史学方法,选自罗义俊.《理性与生命——当代新儒家文萃l》【C】.上海:上海书店,199430.吕思勉.《中学历史教学实际问题》.选自《吕思勉遗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王铎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32.黄慕洁白月桥《中学历史教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33.Tim・Longmas,TeachingandEvalatingofHistoryUnderstanding.【M】.London,1990,34.W.H.Burston,C.W.Green.HandbookforHistoryTeachers.【M].London,1972,230.65参考文献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论文l、聂幼犁、郑流爱.功德元量的事业…中学历史教育.叨.历史教学.2006.513期P122、罗立祝.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互动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123、任继愈.不能走学校教育一条路[N】.新京报.2006.11.08.4、陈辉.有序“后退",别有“洞天"…2008年文综全国卷I历史试题评说.『J1.中史参.2008.75、孙双武.情境・热点・价值・探索.【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116、王晋堂.陶行知论创造教育.【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1.17、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教学研究.2001.28、莱斯特・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高文、徐斌燕、程可拉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J1.华师大出版社2002.9.P2579、周孟玲.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J】.历史教学.1988.1010、陈新民.英国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学科教学.2001.811、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学科教学.2001.812、转引叶小兵.历史教学中的理解与思维…美国最新编制的历史科国家标准对能力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813、“UsingPrimaryResourcesintheclassroom”inTheLibraryofCongress.[J】.(译自历史教学发展指标)14、解学慧.美国历史教育的特点之一:收集和使用第一手资料.阴.历史学习.2004.715、瞿林东的《正确认识和处置史料的五种方法》.【J】.河北月刊.2007.216、邢新春.浅谈高中历史情境教学.【J】.安阳教育.2000.117、周祥森.史学的批评与批评的史学.[J】.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718、叶小兵.历史教科书对史料的应用.【J].历史教学.2004.719、邢新春.浅谈高中历史情境教学.【J】.安阳教育.2000.120、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我的教改之路.[J]P29.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1221、周祥森.史学的批评与批评的史学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822、莱斯特・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高文、徐斌燕、程可拉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J】.华师大出版社2002.9.P25723、何云峰、金顺尧.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4、李稚勇.从英美历史学科能力目标看我国能力目标要求的确定.[J】.历史教学问题.1993.225、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6.926、赵恒列.中学历史学科能力培养中的几点看法.【J]历史教学(津)1995.1127、王庆红.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J】.文科教学探索.2006.0628、范光明.史料教学浅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729、J.Genier,HiStory:ItsPurposeandMethod.【J】.1950P.99.30、D.K.O’NEILL.COGNITIVE.COGNITIVEToOLSFORUNDERS圳DINGESEARCH,HISTORY:WHATMOREV01.35(2)181-197,20063l、Dray,W.H.andvailDOWENEED.[J].EDUCATIONALCOMPUTINGDussen,W.J.(1der999).Collingwood,R.G:Theprinciplesof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historyandotherwritingsinphilosophyofhistory.Oxford,England:OxfordUniversityPress.P.14三、硕士论文32、《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李晓琳,导师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200133、《中美史料教学比较研究》,宋玮,导师李稚勇,上海师范大学,200734、《论史学理论在中学史料教学中的应用》,向胜翔,导师李稚勇,上海师范大学2009.535、《江苏省高考历史研究》.吴素弘,导师李月琴,华东师范大学2009.967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致谢斗转星移,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了,但这并非是学业的结束,而应当是学业的新起点和新事业的起点。从2006年9月跨入上师大校门开始,我就得到李稚勇老师的悉心指导,德才学识长进快。他给我的指导和教诲不仅是学业上的,更多的是一种求真求实的精神和专业上踏踏实实的治学方法,让我一生都受益匪浅。到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开始酝酿毕业论文的撰写,一直得到老师不厌其烦的多次修改,从提纲到论文框架、论文的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这使论文写作进展顺利。拙作终于与各位专家同仁见面了。在此谨对倾心指导、诲人不倦的导师表示最大的谢意!同时衷心感谢我们长兴中学的领导,给了我继续学习的机会,也感谢所有帮助我的同行和同学!对支持我完成学业的家人和父母亦表示十分的谢意。沈茜苓于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2010年初春历史教学在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浙江省湖州地区历史课程改革实践的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沈茜苓

上海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667740.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