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婷 社保0911 0920406122
引言: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
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而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特有的现象。
摘要: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市工业化的需求,使农
民向城市移动无可避免。由于历史沉淀下来的城乡隔离政策、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农民工本身素质、就业规划性与方向性差等原因,导致中国农民工低端就业、不稳定就业、自我及后代无保障就业、两栖就业等,以及雇主的低成本雇佣、一些地方政府不断享受人口红利等就业矛盾尤其突出,带来诸多社会问题。本文结合国情,从政治、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农民工自身等方面揭示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
关键词:
农民工;就业;和谐社会;社会歧视;城乡;性别;女性农民工;制度根源;权益保护;两栖就业;就业矛盾;城乡统筹
在下载并研读了有关于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一些文章后,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歧视性的就业制度和政策
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二元分割现象。长期以来,政府对集中在高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城市人口的工资和福利一直有明文规定,在用人单位一般能得到规范执行,具有制度化的保证。而政府对于集中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农民工工资和福利规定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在没有政府的强制标准和监督检查的情况下,雇主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最大化地压低了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农民工的经济利益被“强制化”地剥夺了,缺乏国家“制度化”的保障,农民工成了社会上的“三不管”群体。可见,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制定的歧视性就业制度所致。 二、歧视性的传统历史文化
历史上,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大一统的等级制度思维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对社会人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然后加以区别对待是人们的习惯性思维。具体表现为外地人与本地人、城里人与乡下人的社会角色的定位和认同,导致人们已经趋于对社会人习惯性地差别对待,特别是那些负责制定政策的国家各级政府管理者,固有的偏见和心理定势影响了他们管理理念和管理政策,这是农民工就业遭受雇佣、人力资本投资、晋升等歧视的本质所在。 三、不完善的社会环境
(一)金融风暴
在全球金融风暴席卷下,国内最受冲击的就是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而这正是农民工最集中的行业,对于农民工来说,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比起传统定义中的工人,没有制度的保障与束缚,他们原本可以得到的就业机会就更少了。 (二)企业用人制度不规范
企业在招聘农民工时,很少签订合法用工合同。农民工一旦遇到被拖欠工资、工伤等情况,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生活环境方面,用人单位虽然会给他们提供住宿,但几乎都是缺乏基本生活设施的集体宿舍,卫生条件和生活便利性都很差。 (三)培训机构失衡
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民工在第二产业的劳动技能难以得到开发,而且培训的层次低,非学历性、非正规性培训占了主导地位,比较注重操作实践,对知识性的培训相对欠缺。农民培训还有很强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主要靠政府下文件推动,缺乏必要的培训动力机制,农民工得不到合适的职业培训,参加就业竞争的能力越来越弱,他们在求职中受到的歧视不可避免的存在着。 (四)劳动力供过于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据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将有2400万人待就业,1300万城镇新增就业人群,800万下岗失业人员,还有300多万其他人员等待就业。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11万,2008年未就业毕业生150万,总体超过700万的就业需要。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买方市场”的态势。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用人单位有着很大的用工选择范围和空间,在“择优录取”合理借口掩盖下,有轻而易举实施就业歧视的客观条件。 四、农民工自身的欠缺 (一)性别之分
截止2009年底,全国共计农民工22978万人,女性农民工8019万人。女性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实现自己青春的梦想,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但是她们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性别和城乡的双重压力正加注在女性农民工的身上。首先,女性农民工的付出和收获是不对等的。在一些岗位上,与同岗位人员相比,女性农民工与城市女性有着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公正现象。其次,社会性别差异导致女性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不足。男性权威充斥于现实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女性的各项权利从属于男性,在就业体制中,依然如此。
(二)文化素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数据,2009年外出务工人员的农民工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占23.5%。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我吃惊的同时也不免为他们担心,这样的文化程度不仅难以受到公正的待遇还会遭受到更大的伤害。城里人会瞧不起农民工身上的“泥土气息”,不肯接受这种“外来文化”。
我认为,除了以上还有地域划分这一重要方向。
地域区别
(一)珠三角
广东东莞: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民工就业处处长宋献华表示,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深圳一直存在结构性缺工现象,每季度的求职缺口约40万左右,求人倍率均在1.28以上,即一个求职者对应1.28个岗位。但从2008年4季度以来,深圳市人能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出现拐点,由原来的“招工难”变为了“找工难”。深圳狭小的土地上已不足以容纳更多的人口——这个平均年龄不足30岁地移民城市一向以开放、包容和宽松著称,但是现在,它必须学会自私。 (二)西部
有人创业无人贷款和政府优惠政策难落实成了该地区的主要难题。有部分创业者表示,贷款的手续很繁琐,贷款期限很短,资金链紧张,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对辖区登记注册的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政府要引导农民工创业,更要了解底下农民工创业的状况。 (三)中部
江西都昌是全国25个农民工返乡及外出调查监测点之一,县里发现,提早返乡和外出提前这个特点在整个县里比较明显。部分外出打工的人表示前景难测,有些人甚至等待到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去的亲友的确切消息之后,弄明白了目的地招工和工资的行情,才奔过去。金融危机之后,外出打工者少了很多,也有人打算在县里就业。对于都昌来说,也许新一波创业高潮回来到。 (四)长三角
根据调查,不难发现,该地区找工作难,找工作人也难。在昆山和常熟,因找工未果而返乡者,并非孤例,但亦尚未成潮。另一方面,很多外出务工者都在该地区挑工作。其实,工作岗位并不缺,缺的是“好工作”。
所以,并不是所有地方都一味存在着,农民工就业歧视,也有很多地方缺少农民工的身
影与贡献。
参考文献:
[1]卢永红.农民工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学术探讨版) [J].2009.12-0127-1.
[2]姚先国,俞玲.农民工职业分层与人力资本约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6,(5):16-22.
[3]李建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
[4]刘传江、程建林.《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J].《人口研究》2008年第5期.
[5]蔡禾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潘明.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分析.[M].《新西部》2007年.24期.
[7]董前程.应当淡化“农民工”的称谓:社会歧视与社会公正.[J].新观察,2005. [8]黄家亮.论社会歧视的社会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J].思想战线,2005(5). [9]林晓珊.“边缘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歧视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1).
[10]尤元飞.受金融风暴影响,农民工就业困难[J].中国民兵.2009年第一期. [11]王雄伟.城乡差别:女性农民工就业面临的双重挤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2011年7月.
[12]伶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4]祝平燕.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女性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4,(12).
[15]程蹊,尹宁波.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16]林畅: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对城市就业与工资率影响的理论探讨[J].《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3.02.
[17][美]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07
[18]蔡昉:中国城市限制外地民工就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2.04 [19]黄乾:农村劳动力非正规部门就业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05. [20]刘翠玉.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J].学理论.2011.10-0072-03
[21]肖称萍.我国农民工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实施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报,
2009,(4).
[22]晋风.现阶段农民工就业的新特点及对策分析[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3) [23]赵芳.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0,(8). [24]徐玉龙,王志彬,郭斌.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研究,2007.1. [25]管志慧,彭兆祺.2004.“我国城市农民工歧视”问题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2). [26]郭正模.1994.劳动歧视问题初探[J].经济科学(2).
[27]赵耀.2006.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行为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4). [28]张抗宏.2005.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31. [29]张慧.2005.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10).
[30]王林,陈雯.中国农民工就业矛盾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4卷第1期.
[31]胡德巧,荆超.进一步解决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4(21):9-13
[32]韩长赋.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6(4):17-18 [33]韩永廷.浅析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对策措施[J].蚌埠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34]李莉莉.浅谈我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6):32-34 [35]杨慆,吴跃萍.农民工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